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股东缺位”,管理者管理防御行为便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一个代理问题。所谓管理防御就是指在公司内外部控制机制下,管理者趋于维护自身职务安全并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动机和行为。企业内部因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因非对称信息而产生庞大的代理成本。股东与经理人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代理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就股东而言,在意识到管理者在作出企业决策时过于考虑自身效用最大化而使股东利益受损,因而采取各种措施对管理者施加约束和监督。二是管理者因为担心由于决策不当使公司业绩受损而遭受解雇,会产生一种管理防御心理,考虑到离职后可能产生的转换工作成本以及被撤销职位后对公司控制权的丧失,其管理防御动机更加强烈。管理者鉴于股东对其约束力的下降和控制力的增强,或是存在被离职的转换工作成本带来的压力而产生管理防御行为,为满足自身利益而忽略了股东的利益,使股东的利益遭受损失,而股东也只能为这巨大的代理成本买单。管理防御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委托代理理论,从一个新的角度为企业管理者的行为提供依据。而在国内,对于管理防御及其驱动因子的研究、管理防御的衡量等关键问题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究其原因,管理者行为及决策的真是动因是难于评测的,管理防御是管理者内心深层次想法的外在表现,对于其动因与外在表现结果的因果关系很难在财务资料中获取,这也是管理防御实证检验存在壁垒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一般研究会认为有效的监督机制源于优良的公司治理环境,并能有效衡量管理者对公司绩效的贡献,如果上市公司能够对不称职的管理者作出惩戒和约束,则公司治理机制是有效的。针对管理防御与公司治理有效性相关问题的研究需要,本文对两者关系作出理论的总结和实证研究,以期为股东维护自身利益提供途径,也为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提供建议。本文先对两权分离理论、经济人假说、信息不对称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和控制权理论进行归纳总结,构建了管理防御假说的理论背景,认为在两权分离的大背景和有限理性假设下,管理者不可能无条件地去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另外,管理者因拥有公司最大程度的控制权,其个人目标和偏好必然会对公司财务政策的选择和最终的业绩成果造成影响。随后将委托代理理论与现代管家理论对公司治理有效性加以理论充实,指出委托代理理论更为符合本文从管理防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有效性的逻辑。本文还引入了高阶管理理论作为管理防御和公司治理有效性关系的理论基础。本文以2010-2012年为研究区间,选取上交所和深交所的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假设和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首先从管理者背景特征、管理者激励和管理者监督特征三个角度对管理防御的驱动因素加以总结,后得出管理者年龄、管理者任期、管理者学历、管理者转换工作成本、管理者薪酬、管理者持股、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情况以及股权集中度9个指标来衡量管理防御程度。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以上9个指标提取主成分因子,并根据各指标的贡献率计算出总体的管理防御指数值。在之后的多元回归检验中,本文将托宾Q值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公司治理有效性,实证分析管理防御与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上市公司管理防御程度越高,公司治理有效性越弱;管理者年龄、转换工作成本以及持股比例越高,管理防御程度越高,公司治理有效性越弱;管理者学历越高,管理防御程度越低,公司治理有效性越强;另外,管理者任期、薪酬、董事会独立性以及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有效性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论文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强管理者职业道德素质、完善管理者选拔机制,提升综合胜任能力、完善对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加强对管理者的监督机制等建议。论文立足中国公司治理的背景,以高阶管理理论为基础,引出管理防御对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影响规律研究,并未降低企业管理者管理防御动机、缓减管理层与股东的代理冲突、提高公司治理有效性提供了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