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及联用替罗非班两种治疗手段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影响及预后的关系,从而更好的指导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寿光市人民医院行冠脉造影示靶血管病变明确并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指征的3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研究对象分为急性ST段抬高心梗急诊组、急性ST段抬高心梗择期组、非ST段抬高心梗组,急性ST段抬高心梗急诊组随机分为对照组A(49例,PCI术)、观察组A(53例,PCI术联用替罗非班),急性ST段抬高心梗择期组随机分为对照组B(48例,PCI术)、观察组B(50例,PCI术联用替罗非班),非ST段抬高心梗组随机分为对照组C(50例,PCI术)、观察组C(52例,PCI术联用替罗非班)。六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以外,对照组患者采取经皮冠状动脉治疗、观察组患者替罗非班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六组的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和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心脏功能指标(脑尿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情况、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炎症因子(白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与心功能参数相关性。结果:1.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的无复流发生率分别为3.78%、6.00%、5.76%分别低于相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的无复流发生率10.20%、8.32%、1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分别低于相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术前观察组A与对照组A、观察组B与对照组B、观察组C与对照组C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小时观察组A和观察组C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皆有所降(P<0.05),且观察组A和观察组C各组分别低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和对照组C(P<0.05),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8小时观察组B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皆有所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B升高程度低于对照组B(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A与对照A、观察组B与对照组B、观察组C与对照组C术前的BNP、LVEF及LVEDD的差异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月随访时,六组患者的BNP和LVEDD有所降低,LVEF有所升高,且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患者的BNP和LVEDD皆分别低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LVEF高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P<0.05),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A较对照组A在BNP、LVEF及LVEDD指标上的改善更明显(P<0.001)。4.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患者术后3个月内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及再次血运重建等MACE的总发生率9.43%、6.00%、9.62%皆低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的发生率16.32%、16.66%、18.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六组患者术后48小时皆没有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情况,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患者轻微出血的发生率7.55%、8.00%、9.61%皆高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的发生率4.08%、4.16%、4.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相比,次要出血、主要出血及致死性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六组的患者的ET、VEGF、IL-6及hs-CRP等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指标水平皆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患者的ET、VEGF、IL-6及hs-CRP等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指标水平皆低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AMI患者行PCI术时应用替罗非班能使H-FABP水平相应降低,H-FABP水平与LVEF水平呈负相关,与BNP、LVEDD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替罗非班能够减少A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保护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AMI患者行PCI术时应用替罗非班能使H-FABP水平相应降低,H-FABP与AMI患者心功能参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早期评价心功能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