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拟在无望理论的范畴内探讨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风险和弹性恢复的关系。具体包括:(1)考察消极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的关系,分析消极认知方式不同操作化方法以及认知易感-压力模型的适用性;(2)考察积极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的关系,分析提升认知方式不同操作化方法以及恢复模型的适用性;(3)考察中性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的关系,以及认知易感-压力模型和恢复模型在中性生活事件上的逻辑延伸,引入认知情感正念这一中立的认知方式,分析认知情感正念对中性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关系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纵向追踪设计,在湖南省两所普通高校招募318名志愿者参与追踪调查。所有被试在首测时完成个人基本资料表以及认知方式问卷、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无望抑郁症状问卷及认知情感正念问卷。追踪调查中,被试需要完成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无望抑郁症状问卷。每次追踪时间间隔4个星期。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无望抑郁症状随消极生活事件增加而增加(p=0.000)。消极认知方式的合成分数与最弱联结值显著相关(r=0.93)。消极认知方式(合成分数、最弱联结值和各因子值)对无望抑郁症状的初始水平具有显著的效应。消极认知方式(合成分数、最弱联结值和各因子值)对消极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的关系无显著的调节效应(p=0.203-0.765)。与消极生活事件结合,消极认知方式(合成分数、最弱联结值和各因子值)对无望抑郁症状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无显著的调节效应(p=0.141~0.649)。(2)无望抑郁症状随积极生活事件增加而减少(p=0.001)。提升认知方式的合成分数与最强联结值显著相关(r=0.94)。提升认知方式(合成分数、最强联结值和各因子值)对无望抑郁症状的初始水平无显著的效应(p=0.343-0.590)。提升认识方式对积极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的关系无显著的调节效应(正性后果推论维度对积极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关系的调节效应边缘显著)(p=0.064-0.580)。与积极生活事件结合,提升认识方式对无望抑郁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无显著的调节效应(p=0.172-0.901)。(3)无望抑郁症状随中性生活事件增加而增加(p=0.001)。消极认知方式对中性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效应(p=0.030)。与中性生活事件相结合,消极认知方式对无望抑郁症状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效应(p=0.020)。提升认知方式对中性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的关系无显著的调节效应(p=0.385)。与中性生活事件结合,提升认知方式对无望抑郁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无显著的调节效应(p=0.489)。正念对无望抑郁症状的初始水平有显著的效应(p=0.000)。正念对中性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的关系无显著的调节效应(p=0.921)。正念对无望抑郁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效应(p=0.025)。研究结论(1)消极生活事件与中性生活事件是无望抑郁的风险因素,积极生活事件是无望抑郁的保护因素。(2)消极认知方式和提升认知方式的合成分数所代表的操作化方法在大学生被试中有较好的适用性。(3)消极认知方式与无望抑郁显著正相关。消极认知方式对中性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的关系有显著调节作用,符合无望抑郁认知易感-压力模型。消极认知方式对负性事件与无望抑郁的关系无显著调节作用(4)提升认知方式与无望抑郁负相关,但不显著。提升认知方式对中性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的关系无显著调节作用。提升认知方式对积极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的关系无显著调节作用。(5)正念对中性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的关系无显著调节作用。但正念水平高的被试随着追踪的进行无望抑郁症状减少得更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