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中部中泥盆世地层发育,出露广泛,含丰富的腕足动物化石。在开展广西中部中泥盆世腕足动物及多样性研究的过程中,作者详细了解了中泥盆世地层的发育、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状况,认识了中泥盆世腕足动物群及组合特征。对广西中部马鞍山剖面、应堂村剖面和石祥水库附近化石点中泥盆统腕足动物化石进行了系统采集,描述了13属15种,对部分属种提供了内部构造切面图。在系统分类工作的基础上,详细统计了广西中部中泥盆世腕足动物9目19科39属。借助Excel、Past软件,对中泥盆世早期(Eifelian)至晚期(Givetian)腕足动物的组成和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本文详细阐述了中泥盆统应堂组和东岗岭组腕足动物的组合特征,对两个组不同组合带中腕足动物的组成和演变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应堂组下部Xenospiriferfongi-Eospiriferina lachrymosa组合带,以石燕目属种的大量出现为特征;上部Acrospirifer houershanensis -Yngtangella sulcatilis组合带,包括Athyrisina squamosaeformis-Yingtangella sulcatilis和Acrospiriferhouershanensis - Uncinulus parallepipedu两个顶峰带,分别以Athyrisinasquamosaeformis和Acrospirifer houershanensis的大量出现和富集为特征。东岗岭组下部Stringocephalus - Bornhardtina组合带中,穿孔贝目鹗头贝科属种的数量占据绝对优势;中上部Emanuella takwanensis组合带,以石燕目双腔贝科Emanuella和Rhynchospirifer个体的大量出现为特征;东岗岭组顶部Leiorhynchuskwangsiensis组合带中以Leiorhynchus kwangsiensis为主,其他类型数量非常少。
通过对中泥盆世腕足动物各分类单元的统计和分析发现,从中泥盆世早期到晚期,腕足动物各目代表性属种发生了明显的更替,主要经历了两个繁盛阶段:1.中泥盆世Eifelian期。这个阶段石燕目属种分异度最高,无洞贝目、小嘴贝目、无窗贝目分异度次之,正形贝目和长身贝目属种分异度最低,个体数量少;2.中泥盆世Givetian期。这个阶段穿孔贝目鹗头贝科分异度最高,个体数量丰富,石燕目双腔贝科次之,其它各目的分异度极低。
发生在Eifelian末期的中泥盆世事件是造成中泥盆世早期和晚期腕足动物面貌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次事件致使中泥盆世早期以石燕目分子为主的腕足动物群迅速消失或衰退。随着中泥盆世晚期浅海环境的恢复,腕足动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以穿孔贝目为主的腕足动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