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成是北疆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迟子建一起并称为“寒地文学”的双子星。阿成从事文学创作蜚声文坛已临中年,他的作品自觉接续了东北作家关注底层人民的传统。阿成甘愿做北疆大地上的行脚人和记录者,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书写北疆的凡人俗事,生活北疆地区的芸芸众生始终是阿成观照的对象。在阿成构筑的“俗人”世界中,北疆流寓者形象是其中重要的人物序列之一。阿成文学园地中的北疆流寓者形象包罗多种类型,包括历史记载的那些被遣戍至北疆的流人、也包括十月革命和二战期间流亡到哈尔滨的外国流亡者以及二代混血儿、还包括闯关东及之后陆续到东北谋生的关内流民。本文将以阿成小说中的北疆流寓者形象作为切入点,对北疆流寓者生成的现实语境、阿成塑造北疆流寓者形象的内在动因、北疆流寓者形象的类型与精神特质、北疆流寓者形象的文化内涵、北疆流寓者形象的价值与意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首先对“北疆”及“流寓者”概念进行界定,并与本论文中涉及的“流亡”“流人”“流民”“移民”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区别;其次,综述阿成小说的研究现状;最后阐释本选题的现实意义。第一章主要分析北疆流寓者生成的现实语境。现实生活中北疆流寓者的总体面貌为文学中北疆流寓者形象的塑造提供了现实基础,因此本文首先探讨北疆流寓者生成的现实语境。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首先北疆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物候特征成为容纳流寓者的先决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对稀少的人口分布使东北成为淘金者的乐园,大量的中原流民选择到东北谋生。其次,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荒寒的气候使得该地成为古代历朝犯人的流放地。最后,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站接纳了大量的外国流亡者。第二章主要从作家自身出发,分析阿成塑造北疆流寓者形象的内在动因。阿成出身于闯关东移民的家庭,童年便拥有与外国侨民共处的经历,家庭出身及童年经验共同影响了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其次,自觉站在平民立场书写社会中的小人物是阿成的创作基点。阿成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的人生之路,平民身份以及底层立场也决定了阿成在作品中塑造的并非社会中的“王侯将相”,而是社会底层的乞丐、街头艺人、商贩、无职业者,以及游走于城市边缘地带的小人物。最后,阿成的创作始终建立在对“在地经验”的深入挖掘之上,对北疆历史的深度挖掘是阿成自觉的创作诉求,同时也成为阿成聚焦北疆塑造流寓者形象的内在动力。第三章将结合阿成的作品,从内外两个方面对阿成小说中的北疆流寓者类型和精神特质进行归纳及分类。根据流寓者的身份、流寓的原因、流寓的时代可以将阿成小说中的北疆流寓者形象划分为:历史上的遣戍流人、哈尔滨的异国流亡者、流亡地的二代混血儿、流寓北疆的中原流民四大类。而深入到人物的内在精神层面,北疆流寓者的精神特质首先可以表现为浓浓的乡愁,而荒寒偏僻的物候更强化了流寓者的怀乡情愫;其次对于异国流亡者来说,种族、文化的疏离更使精神时刻处于流亡之中,宗教信仰就是异国流亡者最重要的精神寄托;最后通过流寓者尤其是异国流亡者之间温馨的情爱故事,发掘其悲凉人生底色中所展现的人性中的善意与温情。第四章将致力于寻找人物形象与地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分析北疆流寓者形象隐藏的文化内涵。从文化传播角度来看,流寓文化首先给哈尔滨带来了深刻影响,阿成笔下的哈尔滨是一座摇曳多姿的、充满异国风情的“流亡者之城”。而流寓者形象正承载了哈尔滨过去的“文化记忆”,具体表现为城市意象的异国情调以及哈尔滨人生活方式的异质性,城市建筑风格和人的生活样式是哈尔滨受流寓者影响的重要方面。其次通过流寓者形象的塑造,阿成意在集中展示北疆地域文化。流寓者逐渐适应北疆的自然环境,并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地域文化的熏陶,流寓者身上的动态转变显示了北疆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同化力量。同时东北本土文化的文明发育程度较低以及自身边缘化的特征,使东北文化本身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可塑性。流寓者的不断涌入加剧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从而重塑了北疆文化的新质:即包容精神。第五章主要阐释北疆流寓者形象创作的价值与意义。本文将从现实意义、文化价值、文学审美三个方面重点分析阿成小说北疆流寓者形象的价值与意义。首先在现实意义上,流寓者形象的塑造是对哈尔滨城市历史的一种想象性再现。城市经验的在场性表达是阿成与同时代作家相比独特的价值与意义,这不仅有助于人物形象的本真化塑造,也有益于文学中哈尔滨城市形象的建构。在文化价值层面,阿成小说“引经据典”为我们构建了一部形象的北疆流人史,通过古与今的对比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照反思,提出了引人深思的现实命题。最后在文学审美层面,北疆流寓者形象是对当代文学形象画廊的拓展,那些被文学史甚至历史所忽视的人物得以在阿成的小说中呈现给读者。结语,对阿成小说中北疆流寓者形象的书写价值和研究意义进行概括和总结:阿成的北疆流寓者形象不仅体现了阿成对地域文化的深度开掘,更传达了时代剧变之中地域文化记忆的剥落、地域文化精神的褪色的忧虑,以及对消逝的北疆民风和东北精神的深切呼唤,进而表达了作家了对地域文化的热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