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筋急转弯是一种人为创作的以问答形式出现的极具娱乐性的语言游戏,以其幽默的表现方式,受到大众的广泛欢迎。伴随着呈现的答案被理解的瞬间,往往是无尽的笑声和“原来如此”的感慨。一笑而过,我们却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脑筋急转弯如此独辟蹊径,什么样的联系让问题和答案之间能如此关联而不失逻辑。根据Fillmore对“框架”的定义和研究,以及Coulson对“框架转换”的诠释及其在笑话当中的体现,本研究发现脑筋急转弯就是一种框架转换的认知现象,反应了通过对关键性的语义重析,将现有的语境信息和长时记忆中的背景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新的框架的过程。由此,本文以框架和框架转换理论为依据对收集到的脑筋急转弯进行了分类。另外,心理学家对“顿悟”现象作了界定和描述,认为它是一个瞬间实现的、问题解决视角的“新旧交替”过程。不难发现,脑筋急转弯的认知过程正体现了顿悟的产生,而对脑筋急转弯问题苦思冥想后恍然大悟的瞬间,也会产生“啊哈”的快感体验。因此,本文旨在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通过对顿悟现象(啊哈效应)的研究及对“框架转换”机制的探讨,寻找脑筋急转弯这种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ERPs是突触后电位的总和,反映了与刺激呈现时间同步的大脑电反应的信号。它可以为我们提供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同样也可以考察ERP成分的诸如极性(P/N)、波幅、潜伏期和头皮分布等多个维度。本文的主要研究假设为,脑筋急转弯问题比普通问题和无逻辑的问题在认知加工的程度上更难,需要更多的努力,特别是在脑加工的后期,由于成功的框架转换,脑筋急转弯产生了更兴奋的脑内电反应。同样,通过对比三种不同的问题类型的ERP数据,本文发现了反应框架转换认知机制的相关ERP成分:一,在答案呈现后200-300毫秒内产生的P2,反应了对答案的早期感知觉和语义加工,体现了框架转换发生的起始阶段;二,300-500毫秒内产生的N380,反应了新旧框架转换间产生的认知冲突,冲突越大,差异波的电压辐值越大;三,550-900毫秒内诱发的LPC,反应了框架转换过程中工作记忆的更新,同样也表现出脑筋急转弯理解中产生了成功的框架转换;四,在各类脑筋急转弯中,通过对比行为数据和ERP数据,发现框架间的框架转换比框架内的框架转换更难,引发的认知冲突更大,具体来讲,由习语框架到字面义框架的转换与其他类别相比是最难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