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村落社会中,仪式活动往往是村民自设的村落生活事件。在这一事件中,各种村落关系得以生成,人们通过身体技术获致文化与社会资本,启发我们借助事件与身体的视角来理解村落仪式活动。晋南长旺村的“闹社火”是发生于春节和二月初五庙会期间的仪式活动,主要包括背冰亮膘、背花锣鼓、闹笑话与坐轿。其中,背冰亮膘已于2011年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赖于此,该活动作为文化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多次作为“非遗”代表项目到外界演出。初衷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用以支持“闹社火”花销的“坐轿”活动,在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己经逐渐变成一项传统。如今,社火期间的“坐轿”成为展示和积累“人缘”一种载体。对“坐轿”人来说,是可以展示拥有众多资源的身份象征;对“抬轿”人而言,这是一次积累“人缘”、以获得社会资本的机会。本文立足于田野作业,结合相关研究著述,对长旺村“闹社火”进行民族志研究。在市场化带来的“打工潮”日益显著的当下,村民通过设置这样的生活事件,不仅实现了各种村落关系的再生产,同时也巩固与生成了村落个体的关系网络。村民将原有文化资源赋予新的社会意义,从社会意义的层面来解读该村的“闹社火”,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村民的行动逻辑。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选题缘起、相关研究、研究方法,着重厘定关键概念。第二部分村落语境,从长旺村村民的生活世界入手,分析“闹社火”活动发生的历史与现实语境。第三部分是“闹社火”活动缘起与发展历程,分析村民对“闹社火”中“背冰亮膘”的缘起叙事,可以发现“闹社火”既有其历史根源,又有现实的社会意义;另外,长旺村“闹社火”,尤其是“背冰亮膘”作为“非遗”这种文化资源持续得到各方力量的重视,成为其进一步延续与传承的外在动力。第四部分与第五部分从结构上描述与解读“闹社火”活动。第四部分主要以“斗”与“逗”作为切入点,分析闹社火中的“粗细锣鼓”与闹笑话,并分析了村落关系得以构建的过程。第五部分主要以“坐轿”作为切入点,论述并分析了村落个体人际关系的生产过程。结论部分提出,长旺村的“闹社火”活动是村民自设的生活事件,帮助村民运用身体技术来获得更多的文化与社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