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城市贫困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贫困居民的生活状态,但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相比较,目前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稍显滞后。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主要从经济视角出发,仅仅反映了人群经济上的贫困,而忽视了贫困人群的健康状况;总体来说,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水平偏低,亟需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整依据和幅度。生命质量是指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对由个体或群体所感受到躯体、心理、社会各方面适应状态的一种综合测量。生命质量作为人群健康状况的综合指标,正在成为医学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因此,我们以生命质量作为界定调整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重要指标,直接从多个维度、客观地表达贫困人群的实际生存状态,体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保障的根本内涵所在。本研究采用SF-36调查表进行辽宁省部分城市人群生命质量调查,测量城市居民生命质量状态。同时参考国内外常用贫困线的界定方法,应用恩格尔系数、收入水平、总体分布趋势等不同方法,以人群基本健康状况为依据,从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出发,从多个角度来界定城市居民基本生命质量,并以基本生命质量的下限值作为最低生活保障群体生命质量的目标值,作为城市人群享受低保待遇的参考标准;探索收入变化对人群生命质量的影响,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收入变化和生命质量变化的关系,同时应用卫生经济学分析方法,确定合理的生活保障线调整幅度;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学习、分析、模拟多个因素与一个或几个因素间复杂、模糊、非线性规律的优点,通过收集人群一般特征等客观变量,实现对人群生命质量的预测,使生命质量的测评方法客观化,为生命质量应用于最低生活保障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辽宁省部分城市(沈阳、阜新、丹东)居民为调查对象,在各市分别随机抽取4个社区,在选定社区内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住户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283份。总回收率82.07%。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内容与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生命质量和一般状况。调查对象的生命质量评价,采用中文版SF-36健康调查量表。本次研究为现况调查,问卷由被调查者亲自填写。
2、城市人群生命质量量化分析
将人群的生命质量水平在SF-36的8个维度上进行量化和评价,并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将8个维度的得分进行综合计算生理总因子(PCS)和心理总因子(MCS)的得分。
3、城市人群基本生命质量的界定
参考国内外贫困线的制定方法,从不同的恩格尔系数水平、收入水平、及生命质量的分布特征对人群生命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界定不同年龄城市人群基本生命质量范围,并与贫困人群生命质量进行比较,对基本生命质量水平进行定位。
4、生命质量与收入水平的函数关系研究
对影响人群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探索收入水平对生命质量的影响程度,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生命质量与收入变化的函数关系,计算基本生命质量对应的收入范围;同时结合卫生经济学分析,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合理的调整幅度。
5、城市人群生命质量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研究
以城市人群SF-36生命质量调查为基础,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以生命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为输入变量,以生命质量的生理和心理总因子作为输出变量,构建生命质量的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收集人群的一般信息,对人群的生命质量进行初步预测,使生命质量的测评方法在最低生活保障研究中的应用更具客观性。
6、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ORIGIN7.5、STATISTICA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
1、城市人群生命质量随着年龄增长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不同性别人群生命质量无统计学差异。
2、恩格尔系数越高,人群生命质量越差;收入水平越高,生命质量越好;不同年龄人群的生命质量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也不同。恩格尔系数水平在0.5-0.59之间、人均月收入在300-500元之间、较低百分位数(第25-35百分位)以及聚类分析五类中的中间类别人群的生命质量要高于贫困人群生命质量,与一般人群接近;与疾病谱人群相比较,相当于亚健康状况人群的生理健康水平,而心理健康水平与轻度疾病人群接近。综合以上生命质量范围将其作为城市人群基本生命质量范围,并将基本生命质量下限值作为低保人群生命质量的目标值。
3、家庭经济收入与生命质量密切相关,随着收入升高,人群生命质量得分均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从人群整体水平来看,生命质量与收入间呈曲线关系,在低收入人群生命质量随收入增加而上升的速度高于高收入人群。
4、不同年龄的低收入人群生命质量与收入水平之间呈现线性关系。PCS方程的斜率在35岁以下人群最大,MCS方程的斜率在66岁以上人群中最大。
5、以人群的基本生命质量为基础,计算的不同年龄人群的最低生活标准也不同,但基本收入水平均在月人均220元以上。
6、应用卫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人群收入水平作为成本,以人群生命质量作为效果,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综合比较,对贫困人群的最低生活标准提高到月人均250元-300元水平的方案,其资金配置比较合理。
7、以人群生命质量的生理和心理总因子为输出变量,以年龄、性别、职业类型、婚姻状况、教育程度、是否患有慢性病、家庭月收入等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作为输入变量,通过调整神经网络的结构参数,能够建立比较准确且稳定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8、生命质量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与线性回归方程相比较,测试的绝对误差、相对误差以及准确率都要好于回归方程,且生理总因子的预测效果更好。
结论:
1、SF-36的生理总因子(PCS)和心理总因子(MCS)能够比较全面和简便的作为生命质量的总测量。
2、通过对不同人群生命质量的比较,从人群的基本生存条件、客观经济水平以及生命质量的分布特征等多个角度,划定不同年龄人群的基本生命质量范围,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人群的基本生存状况。
3、生命质量与人群的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收入越高,生命质量越好。但在较低收入水平,随收入的增加,生命质量变化显著。
4、在低收入人群中,生命质量与收入的变化呈线性关系。青壮年人群中,生理健康受收入的影响较大,而老年人群,收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
5、调查人群的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较低,以保障人群的基本生存和较为合理的资金配置为基础,建议对贫困人群的生活标准上调至少50元左右幅度。
6、以人群生命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为输入变量,以生命质量的两个总因子PCS和MCS作为输出变量,建立神经网络模型,可以进行人群生命质量的测评。测评效果要优于回归方程,且对生理健康的测评要优于心理健康的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