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多糖包被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多糖包被的降解可引起血脑屏障功能障碍,从而致脑水肿、脑出血。目前大部分研究仅描述多糖包被在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常规治疗患者血浆中的动态变化,未有关于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患者血浆中多糖包被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就诊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其血浆中多糖包被成分水平,分析其动态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自2019年11月1日起至2020年11月30日共纳入71例急性前循环闭塞行血管内治疗患者。在术前、术后0h、术后12h、术后36h、术后3d、术后7d分别对患者进行静脉采血,所有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血浆中多糖包被成分(HA、HS、SDC-1)进行定量检测。本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是血管内治疗90天的m RS评分(0-3分为预后良好)及90天内死亡率。次要指标是症状性颅内出血、恶性脑水肿。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探讨患者血浆中多糖包被成分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血管内治疗后,患者血浆中的HA、HS、SDC-1呈波动样上升,并持续至术后7d。不同的是,HA、HS水平于术后12h后下降,后分别于36h、3d后波动样升高;而SDC-1术前处于较高水平并于术后0h大幅度下降,随后持续小幅度升高。在预后不良组患者中,其血浆中HA水平在血管内治疗36h后持续上升;SDC-1水平则在血管内治疗前显著升高,两者术后各时间点水平均高于对比组相应时间点,其中不良预后组患者术后36h、3d、7d血浆中HA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患者相应时间点血浆中HA水平(P<0.05)。在死亡组患者中,其HA及SDC-1水平差异更为显著。两对比组患者血浆中HS水平无明显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管内治疗36h NIHSS评分增幅与相应时间点SDC-1水平增幅呈正相关。结论(1)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血浆中多糖包被成分呈波动样升高,且至少持续7天。(2)血管内治疗后血浆中HA水平显著升高增加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且与不良预后相关,而血管内治疗前血浆中SDC-1水平显著增高与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及较高的死亡率相关。(3)多糖包被的降解与神经功能恶化相关。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从资源拼凑和外部创新搜寻的交互视角,本研究认为企业在技术市场需要通过复合的途径为知识或技术找到最佳的"工作",即推动企业在内部技术开发和外部技术开发之间寻找均衡点,更好的推进企业的双向开放式创新。通过来自珠三角的176份新兴产业的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本文研究发现:(1)外部创新知识搜寻对双选开放式创新,即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的影响。(2)企业资源拼凑对双向开放式创新也均
研究目的:骨肉瘤是骨骼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四肢是骨肿瘤的好发部位,常发生于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主要通过血行转移,治疗骨肉瘤的主要手段是手术治疗,但是单一手术治疗不能很好的改善患者的生存期,转移性或复发性骨肉瘤患者的生存率仍然很低,以手术联合放化疗的多学科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善部分患者的预后,而为了能够对不同风险水平的患者予以对应的干预,改善患者的预后,更好地理解四肢骨肉瘤的
目的:本文的研究基于SEER数据库中Ⅱ-Ⅲ期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子宫内膜样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构建预测子宫内膜样癌患者1年、3年和5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评估,以期在临床工作中对Ⅱ-Ⅲ期子宫内膜样癌每位患者的生存预后进行综合性评估,为临床工作者提供经济、简便、准确的生存预测工具,帮助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及长期随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