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基于“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对《内经》中的瘟疫与五运六气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继而,对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进行研究,在前两者研究基础之上,构建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预警机制,以探索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其与其它灾害的相关性,以期为瘟疫的预防提供新思路。
方法:
1.理论研究:以文献分析法为主,对《内经》及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文献中的瘟疫研进行深入挖掘。
1.1 系统梳理基于《内经》理论的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
1.2 系统梳理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文献中瘟疫病名和类别,病因,治则治法,预防和愈后的研究。
2.数据分析:以统计学方法为主
2.1 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关于我国古代瘟疫的记载,建立我国古代瘟疫资料数据库,收集《中国灾害通史》中关于我国古代自然灾害的记载,《中国古代战争年表》中关于我国历代战争信息,建立灾害数据库。
2.2 将瘟疫发生年同期、前一年、前两年、前三年发生的灾害包括:旱灾、水灾、风灾、雹灾、寒、霜灾、雪灾、雷电、沙尘、雾、地震,山崩、虫灾、饥荒,战争等,纳入建立的灾害数据库。
2.3 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瘟疫和灾害数据特征、分布规律及变量之间的关系。随机森林可以用来分析瘟疫的发生与其它相关因素的关系,量化瘟疫发生的风险,为预警瘟疫的发生提供指导与支持。
3.瘟疫发生与五运六气关系的预警机制构建:以《内经》理论研究及数据分析结果为主。
结果:
1.基于“人与天地相参”对《内经》中瘟疫发生与五运六气关系研究结果如下:
1.1 《内经》中指出瘟疫病因病机与五运六气时段变化有关。
1.2 《内经》中指出瘟疫的治则与气味用药原则与五运六气时段变化有关。
1.3 《内经》中指出瘟疫的预防措施与五运六气变化有关。
2.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文献中的瘟疫研究结果如下:
2.1 先秦两汉非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包括自然界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战争因素,动物的传播等。预防瘟疫的方法包括中药,健身功法,饮食起居,祭祀求神等。
2.2 先秦两汉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包括五运六气变化,外感六淫,正气不足,脏腑经络气血虚弱,饮食不洁等。瘟疫的治疗包括针刺治疗和药物治疗,选取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分析其治疗瘟疫的用药特色结果发现,应用补虚药最高,其次是解表药;应用温性的药物最多,其次是寒性的药物,应用甘味的药物最多,其次是辛未和苦味的药物,药物归经以肺胃经为主。瘟疫的预防包括中药,饮食起居,健身功法等。
2.3 晋唐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包括五运六气变化,自然气候变化,天行时行之气,人体虚弱感受外邪,地域性气候特点等。瘟疫的治疗包括针刺和中药治疗。选取葛洪《肘后备急方》,孙思邈《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要方》分析其治疗瘟疫的用药特色结果发现,《肘后备急方》对于瘟疫的治疗,应用温里药最高,其次是解表药。应用温性的药物最多,其次是寒性的药物,应用辛未的药物最多,其次是苦味和甘味的药物,归脾胃经比较高。《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要方》对于瘟疫的治疗,应用补虚药最高,其次是温里药。应用温性药最高,其次是寒性药。应用甘味药最高,其次是苦味及辛未药,归脾胃经较多。瘟疫的预防包括中药,饮食起居等。
2.4 宋金元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包括五运六气变化,非其时有其气,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选取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分析其治疗瘟疫的用药特色结果发现,《伤寒总病论》对于瘟疫的治疗,应用温里药最高,其次是解表药。应用寒性药物最高,其次是温性药物。应用辛未药物最高,其实是苦味及甘味药物,归肺胃经较多。《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对于瘟疫的治疗,应用补虚药最高,其次是清热药。应用寒性药物最高,其次温性药物,应用辛未药物最高,其次是苦味及甘味,归脾肺经较高。瘟疫的预防包括中药,饮食起居,健身功法等。
2.5 明清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包括五运六气变化,非其时有其气,疠气杂气,疠气的强弱程度,时行疫疠间杂其它因素等。选取《瘟疫论》对于瘟疫的治疗,应用补虚药最高,其次是清热药。应用寒性药物最高,其实是温性药物。应用苦味药最高,其次是辛味及甘味药物,归脾肺经较高。瘟疫的预防包括中药,饮食起居等。
3.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如下:
3.1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年频次与岁运时段变化关系统计结果是瘟疫发生年频次在岁木之年和岁金之年高于瘟疫发生岁运时段的平均值。
3.2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年频次与岁运太过不及时段变化关系统计结果是瘟疫发生年频次在土运不及之岁,木运太过之岁,金运太过之岁,木运不及之岁,火运不及之岁瘟疫发生年频次大于十天干年中瘟疫发生年频次的平均值。
3.3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年频次与司天性质变化关系统计结果是在阳明燥金司天、太阴湿土司天时段,瘟疫发生年频次高于司天瘟疫发生年频次的平均值。
3.4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年频次与在泉性质变化关系统计结果是在少阴君火在泉、太阳寒水在泉时段,瘟疫发生年频次高于在泉瘟疫发生年频次的平均值。
3.5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同年水灾,旱灾,虫灾,霜灾,风灾,饥荒,雪灾,地震,山崩,寒,雾,战争等灾害发生有相关性,且与这些灾害的发生均呈强相关。
3.6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前一年发生水灾,旱灾,虫灾,雹灾,霜灾,沙尘,风灾,饥荒,雷,雪灾,地震,山崩,寒,雾,战争等灾害的发生有相关性,且与水灾,旱灾,虫灾,雹灾,霜灾,风灾,饥荒,雷,雪灾,地震,山崩,寒,雾,战争等灾害的发生呈强相关。
3.7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前两年水灾,旱灾,虫灾,雹灾,霜灾,沙尘,风灾,饥荒,雷,雪,地震,山崩,寒,雾,战争等灾害的发生有相关性,且与这些灾害的发生均呈强相关。
3.8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前三年发生水灾,旱灾,虫灾,雹灾,霜灾,沙尘,风灾,饥荒,雷,雪,地震,山崩,寒,雾,战争等旱灾的发生有相关性,且与这些灾害的发生均呈强相关。
结论:
1.基于“人与天地相参”对《内经》中瘟疫发生与五运六气关系研究结论如下:
1.1 瘟疫的发生与五运六气时段变化有关。
1.2 《内经》治疗瘟疫用四气五味制方选药。
1.3 预防瘟疫以药物,针刺,导引等措施为主。
2.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文献中的瘟疫研究结论如下:
2.1 瘟疫发生的因素主要是五运六气异常气候变化及自然气候环境变化等。
2.2 瘟疫具有强烈流行性传染性,死亡率高的特点,种类繁多,症状不一,因而名称各异。随着医学的逐步发展医家经验积累总结,对于瘟疫症状表现的研究不断进步,逐步完善。
2.3 治疗瘟疫用药思路与医家所处大司天背景有关。
2.4 预防瘟疫以针刺,药物,保健功法,饮食起居等措施为主。
3.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结论如下:
3.1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五运六气时段变化有关。
3.2 我国古代瘟疫的发生与同年、前一年、前两年、前三年灾害均有相关性。要重视三年化疫。
3.3 基于我国古代瘟疫的发生建立的瘟疫发生的瘟疫预警模型对瘟疫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基于“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对《内经》中的瘟疫与五运六气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继而,对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进行研究,在前两者研究基础之上,构建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预警机制,以探索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其与其它灾害的相关性,以期为瘟疫的预防提供新思路。
方法:
1.理论研究:以文献分析法为主,对《内经》及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文献中的瘟疫研进行深入挖掘。
1.1 系统梳理基于《内经》理论的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
1.2 系统梳理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文献中瘟疫病名和类别,病因,治则治法,预防和愈后的研究。
2.数据分析:以统计学方法为主
2.1 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关于我国古代瘟疫的记载,建立我国古代瘟疫资料数据库,收集《中国灾害通史》中关于我国古代自然灾害的记载,《中国古代战争年表》中关于我国历代战争信息,建立灾害数据库。
2.2 将瘟疫发生年同期、前一年、前两年、前三年发生的灾害包括:旱灾、水灾、风灾、雹灾、寒、霜灾、雪灾、雷电、沙尘、雾、地震,山崩、虫灾、饥荒,战争等,纳入建立的灾害数据库。
2.3 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瘟疫和灾害数据特征、分布规律及变量之间的关系。随机森林可以用来分析瘟疫的发生与其它相关因素的关系,量化瘟疫发生的风险,为预警瘟疫的发生提供指导与支持。
3.瘟疫发生与五运六气关系的预警机制构建:以《内经》理论研究及数据分析结果为主。
结果:
1.基于“人与天地相参”对《内经》中瘟疫发生与五运六气关系研究结果如下:
1.1 《内经》中指出瘟疫病因病机与五运六气时段变化有关。
1.2 《内经》中指出瘟疫的治则与气味用药原则与五运六气时段变化有关。
1.3 《内经》中指出瘟疫的预防措施与五运六气变化有关。
2.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文献中的瘟疫研究结果如下:
2.1 先秦两汉非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包括自然界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战争因素,动物的传播等。预防瘟疫的方法包括中药,健身功法,饮食起居,祭祀求神等。
2.2 先秦两汉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包括五运六气变化,外感六淫,正气不足,脏腑经络气血虚弱,饮食不洁等。瘟疫的治疗包括针刺治疗和药物治疗,选取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分析其治疗瘟疫的用药特色结果发现,应用补虚药最高,其次是解表药;应用温性的药物最多,其次是寒性的药物,应用甘味的药物最多,其次是辛未和苦味的药物,药物归经以肺胃经为主。瘟疫的预防包括中药,饮食起居,健身功法等。
2.3 晋唐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包括五运六气变化,自然气候变化,天行时行之气,人体虚弱感受外邪,地域性气候特点等。瘟疫的治疗包括针刺和中药治疗。选取葛洪《肘后备急方》,孙思邈《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要方》分析其治疗瘟疫的用药特色结果发现,《肘后备急方》对于瘟疫的治疗,应用温里药最高,其次是解表药。应用温性的药物最多,其次是寒性的药物,应用辛未的药物最多,其次是苦味和甘味的药物,归脾胃经比较高。《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要方》对于瘟疫的治疗,应用补虚药最高,其次是温里药。应用温性药最高,其次是寒性药。应用甘味药最高,其次是苦味及辛未药,归脾胃经较多。瘟疫的预防包括中药,饮食起居等。
2.4 宋金元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包括五运六气变化,非其时有其气,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选取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分析其治疗瘟疫的用药特色结果发现,《伤寒总病论》对于瘟疫的治疗,应用温里药最高,其次是解表药。应用寒性药物最高,其次是温性药物。应用辛未药物最高,其实是苦味及甘味药物,归肺胃经较多。《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对于瘟疫的治疗,应用补虚药最高,其次是清热药。应用寒性药物最高,其次温性药物,应用辛未药物最高,其次是苦味及甘味,归脾肺经较高。瘟疫的预防包括中药,饮食起居,健身功法等。
2.5 明清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包括五运六气变化,非其时有其气,疠气杂气,疠气的强弱程度,时行疫疠间杂其它因素等。选取《瘟疫论》对于瘟疫的治疗,应用补虚药最高,其次是清热药。应用寒性药物最高,其实是温性药物。应用苦味药最高,其次是辛味及甘味药物,归脾肺经较高。瘟疫的预防包括中药,饮食起居等。
3.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如下:
3.1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年频次与岁运时段变化关系统计结果是瘟疫发生年频次在岁木之年和岁金之年高于瘟疫发生岁运时段的平均值。
3.2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年频次与岁运太过不及时段变化关系统计结果是瘟疫发生年频次在土运不及之岁,木运太过之岁,金运太过之岁,木运不及之岁,火运不及之岁瘟疫发生年频次大于十天干年中瘟疫发生年频次的平均值。
3.3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年频次与司天性质变化关系统计结果是在阳明燥金司天、太阴湿土司天时段,瘟疫发生年频次高于司天瘟疫发生年频次的平均值。
3.4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年频次与在泉性质变化关系统计结果是在少阴君火在泉、太阳寒水在泉时段,瘟疫发生年频次高于在泉瘟疫发生年频次的平均值。
3.5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同年水灾,旱灾,虫灾,霜灾,风灾,饥荒,雪灾,地震,山崩,寒,雾,战争等灾害发生有相关性,且与这些灾害的发生均呈强相关。
3.6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前一年发生水灾,旱灾,虫灾,雹灾,霜灾,沙尘,风灾,饥荒,雷,雪灾,地震,山崩,寒,雾,战争等灾害的发生有相关性,且与水灾,旱灾,虫灾,雹灾,霜灾,风灾,饥荒,雷,雪灾,地震,山崩,寒,雾,战争等灾害的发生呈强相关。
3.7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前两年水灾,旱灾,虫灾,雹灾,霜灾,沙尘,风灾,饥荒,雷,雪,地震,山崩,寒,雾,战争等灾害的发生有相关性,且与这些灾害的发生均呈强相关。
3.8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前三年发生水灾,旱灾,虫灾,雹灾,霜灾,沙尘,风灾,饥荒,雷,雪,地震,山崩,寒,雾,战争等旱灾的发生有相关性,且与这些灾害的发生均呈强相关。
结论:
1.基于“人与天地相参”对《内经》中瘟疫发生与五运六气关系研究结论如下:
1.1 瘟疫的发生与五运六气时段变化有关。
1.2 《内经》治疗瘟疫用四气五味制方选药。
1.3 预防瘟疫以药物,针刺,导引等措施为主。
2.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文献中的瘟疫研究结论如下:
2.1 瘟疫发生的因素主要是五运六气异常气候变化及自然气候环境变化等。
2.2 瘟疫具有强烈流行性传染性,死亡率高的特点,种类繁多,症状不一,因而名称各异。随着医学的逐步发展医家经验积累总结,对于瘟疫症状表现的研究不断进步,逐步完善。
2.3 治疗瘟疫用药思路与医家所处大司天背景有关。
2.4 预防瘟疫以针刺,药物,保健功法,饮食起居等措施为主。
3.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结论如下:
3.1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五运六气时段变化有关。
3.2 我国古代瘟疫的发生与同年、前一年、前两年、前三年灾害均有相关性。要重视三年化疫。
3.3 基于我国古代瘟疫的发生建立的瘟疫发生的瘟疫预警模型对瘟疫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