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置于大城市外围区的城市轨道交通停车换乘系统(Park and Ride,以下简称P&R)能够拦截小汽车进入中心城区,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选址作为P&R规划建设的首要内容,受制因素多,选择不当带来的严重后果很难弥补,随着大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迅猛增长,城市轨道交通P&R选址成为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论文重点考虑P&R网络效应,相邻P&R吸引范围影响,基于空间分析和截流选址理论,引入前景理论,提出城市轨道交通P&R两阶段选址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构建基于网络的P&R初选址模型梳理P&R选址的影响因素,基于空间分析,分别对P&R吸引范围内人口数量、P&R周边土地利用类型、P&R周边道路可达性进行单因子适宜性评价。确定各单因子权重,计算P&R备选点的综合适宜性分值,得到P&R候选点排序方案,完成基于网络的P&R初选址模型的构建。(2)构建基于网络的P&R终选址模型基于前景理论,即考虑出行者的有限理性计算P&R分担率,从而进一步优化P&R候选点规模。考虑政府与P&R使用者的利益诉求,分别以截流网络上小汽车公里数最多、网络费效比最低、网络中所有P&R使用者总盈余最大为目标函数,重点分析已建P&R对新建P&R的影响,推导出新建P&R折减吸引范围的函数表达式,作为补充约束条件,完成基于网络的P&R终选址模型构建。(3)以北京为例对基于网络的P&R两阶段选址方法和模型进行了应用初选址模型结果表明,北京目前P&R布局不甚合理,位于综合适宜性分值大于8的区域内P&R数量仅占25%,存在进一步优化空间。应用终选址模型,可看出P&R网络整体效益随着P&R的数量呈非线性上升趋势,P&R个数在9~11之间时,P&R网络整体效益的提升最为显著。与北京第一批建成P&R效益对比,表明截流网络小汽车公里数提升了 1.14倍,费效比降低了58%,网络中用户总盈余增加了 26%,P&R出行比例提高了 17.8%。针对北京已有的城市轨道交通P&R分布,模型还给出新建不同P&R数量的最优选址方案,可为北京规划建设下一批P&R提供参考。论文基于网络的P&R两阶段选址方法及模型,完善了基于网络P&R选址理论体系,为大城市P&R的规划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