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高效生产特异性抗体,利用已知基因序列设计好的引物RT-PCR直接扩增出了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和老年低额溞Simocephalus vetulus几丁质酶(chitinase,EC 3.2.1.14)基因序列全长(隆线溞1149bp,老年低额溞1086bp)。然后通过双酶切几丁质酶基因和pCold表达载体并将两者连接,构建出重组表达载体。重组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经IPTG诱导培养后得到了两种生物的重组几丁质酶蛋白。将重组几丁质酶蛋白经过纯化处理后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白兔,最终分别得到效价约1:158000和1:134000的兔抗重组隆线溞和老年低额溞几丁质酶多克隆抗体。应用间接非竞争ELISA方法对于抗原抗体最适反应浓度进行了测量。其中,隆线溞几丁质酶抗体的最适稀释倍数为1:16000(浓度4.75×10-5mg·mL-1),测定重组几丁质酶的标准曲线为y=1.4711×(1-e-1.5431x)(R=0.9892,S=0.0915,最低检测限24.1 ng·mL-1);老年低额溞几丁质酶抗体的最适稀释倍数为1:14000(浓度4.36×10-5 mg·mL-1),测定重组几丁质酶的标准曲线为y=1.8204×(1-e-0.8393x)(R=0.9854,S=0.125,最低检测限35.2 ng·mL-1)。以抗原生物作为参照,将获得的抗体与隆线溞、老年低额溞、掌肢新米虾、锯缘真剑水蚤、中华薄壳介体内的几丁质酶进行交叉反应。对隆线溞几丁质酶抗体而言,除与老年低额溞几丁质酶具有10.46%的交叉反应率外,其与其他生物的交叉反应率均低于0.28%;相应地,老年低额溞几丁质酶抗体与隆线溞几丁质酶具有20.26%的交叉反应率,其与其他生物的交叉反应率均低于0.24%。以毒死蜱作为受试农药,对建立的隆线溞和中华薄壳介Dolerocypris sinensis混合种群进行了测试,指标包括种群数量(即丰度)、游离态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比活力和游离态几丁质酶免疫可反应蛋白含量(chitinase-IR)。其中对chitinase-IR的测量采用以原核表达的隆线溞几丁质酶作为免疫原制备而成的基因工程抗体。测试结果表明,当以实测浓度为衡量基准时,毒死蜱对隆线溞以及中华薄壳介种群数量的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和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分别为0.075和0.172以及0.014和0.051μg·L-1,毒死蜱在群落层次(CaseR.1)的NOEC和LOEC分别为<0.084和<0.200μg·L-1,毒死蜱对chitinase-IR以及NAGase比活力的NOEC和LOEC分别为0.061和0.133以及<0.041和<0.084μg·L-1。研究结果表明chitinase-IR能够有效指示农药引起的种群变化,给农药水生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方法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