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主体——论新世纪底层文学中的农村女性形象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524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的底层文学农村女性类型以坚守农村的女性、进城打工的农村女性和以婚姻手段摆脱原来的社会身份的农村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尽量真实地展现了这一底层群体在农村和城市两个不同地域艰难的生存处境和迷茫的精神状态,以期引起社会疗救的注意,体现出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悲悯情怀。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社会性别理论、女性主体、女性意识等文学理论详细的分析了新世纪底层文学中的农村女性形象,既展示了乡土世界中农村女性的淳朴善良,父权制压迫下农村女性的精神扭曲和绝望反抗、也探究了进城女性在城市中的辛酸遭遇、主体迷失和身份认同危机的原因。通过农村女性文学形象的历史“寻根”,揭示了新世纪前农村女性主体缺失的原因和新世纪底层文学的农村女性的主体意识的建构痕迹。对底层农村女性性格、心理、低文化素质等负面因素的描写,颠覆了新时期前后强调差异和对抗的农村女性两性关系,逐渐从男女二元对立模式向和谐的两性关系转变。这与新世纪女性主义文学从“贵族”化的知识女性向底层农村女性的倾斜分不开,知名女性作家的加入,使底层文学中被塑造的农村女性也呈现出了新的形象特征,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主体性。底层文学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多样化发展,双性和谐之路。  本论文以新世纪以来涌现出的底层文学文本为主要参照,着重分析了底层文学中的农村女性形象。全文共五部分。前言主要界定了底层、底层女性、底层文学等相关的基本概念,简要概述了农村女性成为底层的历史根源和底层文学中的农村女性类型,后面的论述基本上以前面的界定为准。第一章分别从社会性别视角和社会文化视角分析底层文学中的农村女性形象,文本的基本内容,主要从乡村少女的生命意识,家庭妇女退隐的主体,进城女性的坎坷经历和由此产生的身份认同危机等方面展开叙述。第二章则把新世纪的农村女性与现代、八九十年代文学文本中的农村女性形象相比较,概括出底层文学中的农村女性形象的新特点。第三章从新时期以来女性写作及其流变特征入手,分析底层文学的农村女性的女性意识,性格缺陷、“姐妹情谊”的悲剧性结局,结合男作家笔下的农村女性形象,概括出农村女性独特的主体性。第四章对底层文学的写作误区进行了分析。底层文学对农村女性的心理、性格缺陷的描写消解了以往男女二元对立的两性关系,对底层农村女性走向双性和谐之路,建构农村女性主体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颜之推《颜氏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文章内容厚实,语言流畅,情真意切。此书问世后,被历代士大夫推崇备至,广受欢迎。到了清代赵曦明开始对其作
在原理上对传统“九区图划分法”进行了改进 ,推导出考虑电容器组电压特性的控制量算式 ,对运行状态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 ,并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在硬件方面 ,采用了80 C196
反腐倡廉教育是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把反腐倡廉教育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一
本文选择1933年的“丁玲事件”作为论述的切入口,将其视为一个剖面,以期由此回到“历史现场”,在用文学社会学的方法探讨1930年代文坛生态的同时,追问这一事件“非常态”的背后,新
多媒体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被大量地应用于教学,并成了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
孔月:烧烧脑子更健康!樊战文:2015年,已经过去六分之一了。邬树楠:突破自己继续追赶。王娟:明年见!刘岩:新的突破,新的曲风,才有新的盖世英雄。刘可为:3月份了,甄哥罩我!韦苡
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研究起源于70年代中期北美双语教育研究界。80年代开始,第二语言教学研究者们利用教师访谈、课堂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同时借用社会语言学,认知科学等学科以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语块理论认为,语块能减轻说话者的处理压力,从而提高说话者的语言流利度。不仅母语者,二语学习者也常常依赖语块进行交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汉语语块提出了自己的分类,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