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保险基金、社保基金、QFII等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机构投资者格局。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利于其监督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以及其发挥监督治理作用,提供了更健康的机制和环境。本文通过对中国沪深证券交易所非金融保险类A股上市公司2006年至2010年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了机构投资者总体和异质机构投资者和现金股利的关系。同时结合这段时期中国股票市场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大起大落的情况,分阶段考察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现金股利的影响和投资偏好。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能够参与到公司治理,影响现金股利支付概率和支付水平,但是影响程度和阶段性又有不同。派现概率方面,证券投资基金、QFII和社保基金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越倾向于派现。其中证券投资基金在金融危机前后,其持股比例与派现概率与水平都存在显著正向关系,公司治理效果较好。QFII在2006年至2007年显著正向影响派现概率。社保基金的影响力在2008年至2010年度样本中才得以体现。保险公司持股与派现概率无显著关系。在派现水平方面,只有证券投资基金在金融危机前后都能显著正向影响每股现金股利。现金股利政策是机构投资者选股持股的标准之一,但金融危机前后,各类机构投资者对现金股利偏好有所变化。金融危机前,只有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在选股时考虑了现金股利因素。金融危机后,绝大多数机构投资者都将现金股利支付水平视为重要的选股因素,原因可能在于,从2008年开始,我国股票市场下行,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上获得资本利得难度增大,因此更加关注上市公司股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