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僧产生于魏晋,兴盛于唐朝,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区别于普通僧人的最大特征就是世俗化。以往对诗僧的研究,主要从文学和宗教两个角度着手:文学上,主要讨论他们诗歌的写作方式、表达情感以及在文学史上地位;宗教上则着重于佛教的发展和禅诗的哲学意义。学界从历史角度研究诗僧的比较少,也没有形成集大成的学术著作。本文以诗歌为主线,讨论唐代诗僧的地位、世俗化以及对唐代文化的影响。诗僧产生和发展,与佛教在唐朝的发展密不可分,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和一系列政策。他们的地位介于士和民之间,具体而言,又可分为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政治上,诗僧可凭借僧人和文人的二重身份为官授爵,在法律上拥有司法特权;经济上除徭役和赋税,且受国家供养。这是他们世俗化的基础,为他们写下大量僧诗提供了保障。诗歌是诗僧个性、情感表现的载体,也是世俗化的外在形式,可分为文人化、功利性和破戒、还俗三个方面。根据诗僧的变迁,文人化有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写应制诗歌的御用文人,后期是作为个体自觉的文人,僧诗类型广泛。与此同时,他们还举办诗会和诗社,与文人们相互唱和。功利性则表现在诗僧希望借写诗受到重用和认可,积极参与世俗生活,因而他们还打破佛教的戒律,吃肉喝酒,而且参与宴会和娱乐活动,同普通人并无差异。他们其中一部分诗僧,与士人一样,干谒高官贵戚,或者参与科举,在受到引荐或中举后还俗。诗僧世俗化的过程,与佛教中国化、儒学化是同步的,他们在其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通过整合儒、佛的共同点,学习经史、写诗,并通过僧诗,消弥二者的冲突,试图获得政府和广大文人的认可。佛教的一支禅宗甚至以诗偈的方式确定继承人,诗僧的大量兴起,致使寺院文化兴盛,诗僧成为唐代文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既是佛儒融合的产物,也是参与者,拥有文人和僧人的二重身份,对唐代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