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民工污名化机制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ll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之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数以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涌动。于是,一种游走徘徊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候鸟式”群体——“农民工”,便由此出现。伴随着该群体社会交往以及城市融入的逐步推进,农民工的污名化问题也日渐显露。目前,大多数传播学者都将农民工的污名化问题视为一种基于媒介再现(media representation)偏差的传播现象。他们认为,大众传媒机构在映照农民工的社会缩影时,会有意无意地对农民工进行扭曲化的再现,并借助其强大的认同构建力量使社会公众形成对农民工的刻板化认知。然而,在媒介社会学的视域内,农民工污名化实际上是一种受特定社会历史因素制约的、由大众媒介等多个行动主体共同实践的复杂社会机制。鉴于此,本研究拟放弃单纯的传播学视角,转而采用媒介社会学的研究视域,将污名文本中的社会常识、官方解释、角色配置以及嵌入其中的神话(myths)等媒介象征形式同社会权力结构相结合,将媒介语境同社会历史语境相关联,以此揭示后设的历史和权力机制,曝光隐藏在媒介背后的社会行动主体,最终达到“去魅”(demystifying)的研究效果。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缘由、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理论概念界定;第二章借助社会史的研究视角,将农民工的污名化置于“社会—历史”的场域中予以观察,剖析定义农民工污名的社会历史语境;第三章从媒介的双重旨趣出发,探究农民工污名缘何会从社会语境流向媒介语境;第四章以新闻报道为主要分析蓝本,从标签策略下的刻板化印象、惯习化的市民视角以及删除策略下的“非在场”议题三种路径出发,具体分析媒介再现是如何泛化农民工污名的;第五章以污名化的社会心理模型为研究范式,从农民工的自我认知以及受此影响的主观心理体验、社会行为模式三个层面出发,揭示公众污名对农民工群体的内化影响,并对污名化的社会影响稍作概括性的阐述。结语部分指出,农民工污名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机制,是一种非对称权力关系的再生产策略,是一种内隐于现代性之中的社会危机。因此,笔者呼吁,要想解决农民工的污名化问题,学术界就不能固着于从传播学角度反思媒介的再现活动,而是要在庞大的社会系统中探讨转型社会的结构体制。
其他文献
从节目模式交易的角度出发,节目模式包含三大要素:节目制作宝典,一季或至少一集完整的节目和一位飞行制作人。只有包含了这三大要素,一个节目模式才有进行交易,并在全球范围制
公共电视作为当今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体制形态,在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种肇始于欧洲的传播制度,公共电视以服务公共利益为原则,承载着社会、文
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