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分布式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产物,点对点通信方式已经成为当前数据共享,即时通信与企业协同领域最流行的网络技术。P2P网络也已成为因特网的一个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P2P网络也为蠕虫的攻击与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之面临着一系列的安全威胁。尤其是当P2P蠕虫出现之后,因其对P2P网络带来的严重伤害以及对因特网构成的潜在威胁,使得这种情况日益恶化。因此如何在动态条件下防御P2P蠕虫的攻击已经成为一个很有的价值的研究热点。按照扫描策略的不同,可将蠕虫可为两类,一类是非扫描蠕虫,一类是扫描蠕虫。在网络蠕虫发展的初期,采用随机扫描方式寻找潜在攻击目标的扫描蠕虫占据主导;随着P2P应用的日益普及,借助邻居列表搜索潜在攻击目标的P2P蠕虫成为主流,P2P蠕虫正是一种典型的非扫描蠕虫。根据攻击方式的不同,又可把对P2P网络造成危重威胁的P2P蠕虫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被动型P2P蠕虫,它们将自己隐藏在恶意文件中,欺骗用户下载并执行这些文件实现自身的传播;第二类是沉默型P2P蠕虫,它们通过合法的网络链接实现自身的传播;第三类是主动型P2P蠕虫,也是危害最大的非扫描蠕虫。它们利用从入侵节点上所获取到的路由信息主动搜索并链接潜在的攻击目标实现自身传播。由于P2P蠕虫能够利用层叠网中的路由机制实现拓扑传播,省掉了扫描过程,使得P2P蠕虫的传播更加隐蔽,攻击更加高效。因此有必要建立各类P2P蠕虫的防御模型并以此描述P2P蠕虫的防御过程,同时利用模型推导影响P2P蠕虫防御性能的关键因素。在本文的研究中取得了如下创新成果:第一、针对结构化P2P网络中已有的主动蠕虫传播模型或多或少地忽略了P2P节点的动态性和多样性的问题,利用节点差异化理论,提出了一种防御策略,通过调整节点间的异构化参数,增加逻辑邻居节点间的配置差异来延缓主动蠕虫在结构化P2P网络中的传播速度。仿真实验证明通过调整相邻节点间的异构化参数可以有效地降低主动蠕虫在结构化P2P网络中的传播速度。第二、针对非结构化P2P网络中已有的主动蠕虫防御模型过于复杂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利用形式化逻辑矩阵来描述对抗环境下的主动蠕虫传播过程。仿真实验证明了此模型在动态环境下描述主动蠕虫对抗过程与防御过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第三、针对现有的大多数被动蠕虫防御模型或多或少地忽略P2P节点本身的随机搅动,定期隔离,突发下载,选择执行等动态属性对蠕虫传播效果影响的问题,构建了一个基于平均场法的被动蠕虫防御模型用于描述被动蠕虫在动态环境下的防御过程;针对平均场法防御模型忽略P2P节点间的信任关系,拓扑结构,安全意识以及潜在收益等社会属性对蠕虫传播效果的影响,利用节点间的信任评价体系和非零和博弈理论,构建了基于社交网络的被动蠕虫防御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与仿真实验证明这两类蠕虫防御模型的有效性与正确性。第四、针对当前已有的沉默蠕虫防御模型或多或少地忽略了部分P2P节点动态特性对蠕虫传播过程影响的问题,在充分考虑真实环境下制约沉默蠕虫传播效果的各种动态因素的前提下,利用平均场法理论与生物流行病学知识,构建了动态环境下的沉默蠕虫防御模型;针对上述模型忽略用户习惯对沉默蠕虫攻击效果存在巨大影响的问题,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时段的节点数量和用户行为,仿真了不同时段的在网节点规模,并利用概率论知识,提出了基于动态时间的沉默蠕虫防御模型。并通过数值分析和仿真实验证明了上述两类蠕虫防御模型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并借此推导出沉默蠕虫的关键防御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