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术区组织多模态信息感知及在机器人辅助手术中的实验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ning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年来,以颈椎病、椎管狭窄症、椎间盘突出症等为代表的脊柱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是造成颈肩部不适、腰背部疼痛、四肢疼痛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的主要病因。脊柱手术是解除脊髓或神经根压迫,改善相关临床症状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却存在着难度大、风险高、并发症多和学习周期长等问题。因此,寻找有效手段降低脊柱手术难度,减少手术风险与术后并发症,已经成为脊柱外科领域亟待解决的研究难题。医疗手术机器人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手术方式,具有更高的自由活动度与操作精准度,可以有效提升手术效果与安全性,已经在多学科领域应用推广。目前,脊柱手术机器人以通过导航功能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定位型机器人为主,而针对骨质磨削的操作型机器人尚无成熟产品,其原因之一在于缺乏多层面、多模态的术区信息感知及反馈。由于人工手术中医生主要通过操作时的“手感”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感知与判断,存在主观性强、稳定性差、无统一规范等问题。因此,如何在机器人手术中客观地感知脊柱手术区域的组织信息,模拟医生判断决策过程,实现安全精准地手术操作,是目前脊柱手术机器人发展的关键研究。目的:实现对脊柱术区组织的多模态信息感知,建立椎板磨削的状态识别方法及安全控制策略,验证机器人辅助椎板磨削的准确率与手术效果。方法:本研究基于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平台,首先利用力感知与声感知技术,对骨质层磨削过程中的力信号与声信号进行采集、滤波降噪及特征分析,确定不同磨削参数下信号的特征值与变化规律。接着应用生物电阻抗感知技术,获取脊柱术区不同组织的电阻抗值,通过统计分析验证术区组织识别的可行性。然后在信息感知基础上针对机器人辅助椎板磨削操作,利用BP神经网络融合不同磨削参数、不同磨削器械以及不同骨质层磨削力等信息,建立椎板磨削的状态识别模型与安全控制策略。最后通过实验猪的活体动物手术,验证椎板磨削状态识别模型的准确率与机器人手术的骨质磨削率。结果:多模态信息感知的结果表明,通过对力信号的特征值提取及控制变量分析,证实了力感知技术可以有效地对不同骨质以及不同磨削参数进行区分识别,适用于脊柱手术机器人的感知与控制;通过对声信号的短时能量分析,明确了声感知技术可以对不同类型的骨质进行判断识别;通过对生物电阻抗数据的统计处理,构建了脊柱术区组织的生物电阻抗谱,实现了对脊柱术区不同类型骨组织及非骨组织之间的区分。机器人辅助椎板磨削的状态识别方法及验证结果表明,研究构建的以磨削参数和单层力特征值作为输入,骨质层信息作为输出的BP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实现椎板磨削过程中的骨质层识别与磨削终点判断。活体动物实验结果证实了状态识别方法和安全控制策略的准确率可达90%以上,椎板磨削率为90%左右。结论:基于力感知、声感知和生物电阻抗感知的多模态信息感知技术可以实现对脊柱术区组织的识别。同时,以BP神经网络为框架的磨削状态识别方法和安全控制策略,可以保证脊柱手术机器人准确、稳定、高效地完成椎板磨削操作。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骨水泥固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氨甲环酸使用方法研究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出血一直是困扰外科医生的问题。目前研究表明,氨甲环酸(TXA)的静脉或局部注射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均能有效止血,但其最佳给药途径和剂量尚有争议。本研究旨在探寻优于目前骨水泥固定型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氨甲环酸的止血方法。方法: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218例需行单侧TKA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被随机分为4
第一部分基于机器学习算法预测中国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猝死风险研究目的和内容:正确识别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易发生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高风险人群十分重要。目前由201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 and A
[研究目的]深低温停循环(DHCA)是心脏大血管外科或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治疗中必不可少的干预方式。DHCA术后短暂或长期的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极大程度上威胁着心外手术患者的预后。目前人们对DHCA导致脑损伤的病因机制仍知之甚少,临床上缺乏针对DHCA相关脑损伤有效的治疗及预防策略。本研究拟通过揭示DHCA大鼠脑海马组织中环状RNA(circRNA)表达谱的变化,探索circRNA在DHC
目的:高血压是一种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决定的复杂疾病。近年来有证据表明表观遗传参与高血压病理过程,但其机制尚未阐明。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调控的方式之一,本课题组前期发现高血压人群中输卵管糖蛋白1(Oviductalglycoprotein 1,OVGP1)启动子区cg20823859位点甲基化程度降低,在高血压人群血浆和大鼠球囊损伤血管重塑模型中OVGP1表达上调。然而,OVGP1参与血压调节
背景和目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CVD)是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CVD一级预防的根本措施,身体活动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代谢当量(Metabolicequivalent,MET)衡量清醒时的活动强度,可将身体活动划分为久坐行为(≤1.5 MET)、低强度身体活动(1.6-2.9 MET)、中等强度身体活动(3.0-5.9 M
背景与目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全球疾病负担和死亡的首要病因。通勤相关的身体活动是日常身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西方人群的研究表明,积极通勤方式与CVD发病及死亡风险降低相关。然而,选择积极通勤方式可能增加个体大气污染暴露水平。部分欧美国家证据提示,大气污染不会抵消积极通勤所带来的心血管健康获益。但是,由于通勤方式、环境因素与疾病谱的差异,其结果不能
基于电子病历和机器学习构建老年住院病人电子衰弱指数背景:推动“健康老龄化”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举措,而衰弱作为老年人健康生活的阻碍,需要尽早识别并尽快干预。当前,利用电子病历识别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状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因此,本研究拟联合机器学习和电子病历技术构建老年住院病人电子衰弱指数。方法:本研究入组2013年7月至2019年9月期间年龄≥65岁首次入院患者47349例作为训练集
第一部分探索左束支起搏心电图形态与解剖位置、电学同步性的相关性背景:左束支起搏(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LBBP)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生理性起搏方式,其可行性和短期安全性已得到证实。但是,目前关于不同部位的LBBP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却知之甚少。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部位LBBP的电生理特征。方法:本研究连续入组68例自身QRS时限正常且成功接受LBBP植入的患者。根据L
研究背景寻常型银屑病是一种免疫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银屑病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47%。因其病情慢性和极易复发的特性,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究其原因,系该病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限制了有效治疗手段的探索开发。因此,加强对寻常银屑病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意义。肿瘤坏死因子 alpha 诱导蛋白 3(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induced p
微生物群在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诊断中的价值及相关性研究目的:人类微生物群是由栖息在人体口腔、肺、肠道等部位的以细菌为主、还包括病毒和真菌等组成的一个复杂生态系统,微生物失调等改变与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有关。但微生物群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前国内及世界上仍缺乏针对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患者特异性微生物群构成的研究数据。本研究通过比较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患者与非肿瘤人群的肠道及口腔唾液菌群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