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学文化研究领域考察异国形象的建构,既是比较文学形象学探索的传统课题,又是跨学科和跨文化的综合研究内容。这项研究是从不同的文化视域所进行的文学文化研究,具有突出的比较文学研究特点。然而,该研究的跨学科性和边缘性,使得其国际普遍性意义仍旧处于形成过程之中。这对于形象研究的理论拓展和方法论探索都为不同研究者提供了深入研究的机会。 长期以来,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发生争论和冲突时,人们多在现实政治中寻找答案,而忽略了在传统和文化上更加深入地探索和思考,使得更多的人们对于中美两国问题的了解过于表面化。从形象研究入手,能够对人们表面观察到的东西发掘出更为有价值的深层内容,为深入认识两国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心理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这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更是对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加以拓展的有益探索。 中美两国早已形成了彼此的形象研究,涉及到不同的领域。以我国为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所发表的有关美国的介绍、游记、研究评论文章和书籍越来越多。与美国的情况相似,我国在中美形象研究中的著书立说者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从八十年代中期出版的作为新闻学研究者的《美国万花筒》(王作民),到1991年国际政治学者的《美国反对美国》(王沪宁),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历史学研究成果《中国人的美国观》(杨玉圣),再到1999年有文学文化研究者推出的《2000年中国看西方》和《2000年西方看中国》(周宁)。这些形象研究著述和论文都在不同的领域取得成功,使人们认识到该项研究在我国所呈现的多学科特点,也看到了这项研究实际操作中的逐渐深化。但是,不论在中国还是美国,着重在文化上对双方形象建构的互动性研究,却少有人论及。 本论文借鉴和应用比较文学形象研究和其它研究的理论方法,探索清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