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者的能动性观念及其适当性反思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san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Theory,简称ANT)认为,人(Human)与非人(Nonhumans)都是科学活动中的行动者,在科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完全对称的,因此,非人行动者拥有与人类行动者相对等的能动性,行动者网络理论就是基于这种行动者的能动性观念之上建构起来的。在传统科学观(传统科学哲学和默顿派科学社会学)中,科学本质上乃是作为一种人类文化中的知识形式存在的。传统科学观建立起来的强大的反映论逻辑倾向于将科学家看做是科学方法或者科学规范的严格遵守者,这两种以实证主义为鲜明特色的科学研究范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为科学行动者的科学家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特征,非人元素的能动性更是无从谈起。拉图尔对科学活动过程做了详尽的人类学考察之后揭示了上述逻辑的虚假性;与此同时,拉图尔对早期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简称SSK)的强纲领(Strong Programme)产生兴趣,曾一度试图通过拓展强纲领来实现自己的反实在论特别是反自然实在论的哲学抱负。拉图尔早期的实验室研究范式尝试着从微观研究进路沿袭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某些认识论基本原则,但这种微观进路却从根本上瓦解着科学知识社会学关于科学知识形成的宏观利益分析模式,并逐渐成长为科学知识社会学内部一股重要的叛逆和反思力量。在拉图尔与强纲领的提出者大卫·布鲁尔(D.Bloor)之间发生了关于科学的两种形而上学基础的争论以后,伴随着对称性原则和因果性原则的批判,拉图尔彻底解构并放弃了强纲领,并从此开始探索科学研究的新范式——行动者网络理论。本论文结合对科学行动者能动性的历史考量,重点分析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中的行动者能动性观念,反思行动者的能动性观念之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适当性,并尝试着解决行动者的能动性观念所导致的理论难题。本论文的内容共分为如下六章:第一章:首先分析了传统科学观对科学行动者能动性的相对忽视。传统科学哲学和默顿派科学社会学都将科学视作对自然的摹写与反映,相应地,科学家作为自然界的静观者与摹写者,严格遵守着科学方法和科学规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观点忽视了科学家的能动性和主体性特征对科学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将科学视作一种认识论神话,科学家成为“方法论的傀儡”或者科学规范的傀儡。传统科学观对科学的说明面临一个两难困境:科学是人类的活动但却具有非人(或非社会)的特征。库恩借助于范式的概念将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引入到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为关注科学行动者的能动性提供了一个颇有启发意义的契机,因为在范式理论中,人或社会的因素对科学知识的影响渐入视野。范式理论原本可以成为解决前述两难困境的启蒙之作,但遗憾的是,后库恩时代的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对库恩的范式理论作了过度发挥,过分强调社会因素和社会利益对科学知识形成的影响,利益分析模式更是将科学知识的形成与科学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利益直接联系,科学行动者的能动性在科学知识社会学中也未得到充分的关注。第二章:重点分析为何拉图尔要从强纲领转向行动者网络理论研究,分析拉图尔的学术转向的内在依据。由于对科学知识的宏观社会学分析与拉图尔的科学人类学微观研究进路之间存在矛盾,即宏观社会分析无法解释科学事实的微观制造,因此拉图尔放弃了此前他曾致力于追求和拓展的强纲领。在拉图尔和布鲁尔的论战中,焦点是是否要坚持自然与社会以及人与非人之间的二元对立。对拉图尔来说,跨越二元对立对于打破人类行动者和非人元素之间的界限以及人们对待两者的不对称态度、确立非人元素的能动性具有关键的前提性意义。在传统观念中,人们一般认为人与非人元素不是平等的,人类是科学活动的行动者,而非人元素则不是,遑论两者在能动性方而的对等性。然而,确立非人元素的行动者地位并赋予非人以能动性,确立非人行动者与人类行动者在能动性方面的对等正是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所倡导和关注的。通过反思科学知识形成的因果性原则和批判强纲领的对称性原则,拉图尔消解了沿袭已久的二元对立认识论模式,从而也消解了人与非人元素之间在认识论方面的对立,建立了人与非人之间的广义对称。第三章:重点是分析拉图尔的行动者能动性念。依据广义对称性原则,拉图尔确立了科学行动者的概念——一切其有能动性的人或非人元素,并且对称地赋予了不同的行动者以相同的能动性。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非人元素因其被赋予了能动性而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对应地,人的中心地位被相对地弱化。非人行动者的能动性通过政治学的机制,即选择科学家作为代言人来实现,在此过程中,人和非人元素的能动性得以共同实现。人作为行动者具有能动性很容易理解,非人元索作为行动者也具有能动性,这是行动者网络理论区别于之前的科学研究范式的最明显之处。第四章:本章从不同的侧面分析了基于行动者能动性观念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实体稳定度概念的提出,为行动者网络理论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不同的行动者通过转译的动态机制联结成网络;行动者网络理论通过强调行动者的能动性提供了一种解读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全新视角: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原本界限分明的划分被打破,成为一个连续统(拉图尔称之为“技术科学”,即technoscience),在此视野中,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将成为一个伪问题。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当代科学研究提供了诸多新的研究思路。第五章:从两个方面评价行动者网络理论,一方面肯定行动者网络理论对科学哲学理路和后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路的促进,另一方面结合柯林斯(H.M.Collins)等人对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质疑以及行动者网络理论面临的反规范主义研究进路的困境和自反性难题等方面,分析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困境。第六章:针对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困境,反思行动者能动性观念之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是否具有充分的适当性。图尔试图通过提出非人行动者的能动性观念来重新界定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此消除科学知识社会学中抽象地强调人或社会因素对科学的影响,忽视科学活动中的非人行动者的倾向,达到科学研究中所谓的人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尽管拉图尔有着雄心勃勃的理论抱负和良好意图,他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却存在着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乃在于行动者的能动性观念尤其是非人行动者的能动性观念并不具有充分的适当性,人与非人的能动性并不能完全等同。论文的最后部分认为,拉图尔提出行动者的能动性的观念是为了实现对科学活动过程历时性特征的把握,但实现这种目标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赋予非人元素以能动性;另外,行动者网络理论所追求的人的去中心化也无法实现。为了更好地理解科学,论文建议从实用主义符号学的角度取消非人的能动性,并提出弱不对称性(Weak Asymmetry)原则,作为存在于两种对待二元论诸种对立元素的“强硬”[即“强不对称性”(Strong Asymmetry)和“强对称性”(Strong Symmetry)]态度之间的第三种选择。就如何理解科学活动中人与非人元素的关系而言,论文建议在科学研究中保持一种对待人与非人元素的弱不对称性态度。弱不对称性承认人与非人元素之间存在界限,但不主张将其对立和区别推向极致;弱化或消减-方凌驾于另一方的优先性,但并不因此否认两者之间的界限;认可人在所有社会性活动中的中心地位,但并不将这种中心地位绝对化。
其他文献
对江苏某化工厂酸化地块进行了氧化钙中和修复工程研究。Ⅰ、Ⅱ、Ⅲ号地块剖面混合土样pH值分别为3.56、4.68和4.74,土壤修复目标定在pH值为6~8基本近中性。通过室内试验确定
目的分析2017年天津市重点职业病监测结果,为开展专项调查和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7年天津市重点职业病危害企业信息、劳动者职业健康状况、职业发病情况
从艺术研究走向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当下学界从者甚众的一个趋向。这一流行趋向为艺术文化的理论研究带来了新气象、新观念,也由于文化观念上的多样与混乱以及理论评判中价
危险货物运输车辆路径优化是保障危险货物安全运输的基础环节之一。由于危险货物的危险性要求危险货物运输必须考虑运输风险这一因素,因此危险货物运输车辆路径优化问题是一
<正>汽车安全完整性等级(ASIL)不同于安全完整性等级(SIL)ISO 26262是从电气、电子及可编程电子安全相关系统的功能安全基本标准IEC 61508派生出来的。IEC 61508定义了安全完
在马克思的早期代表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在存在私有财产运动的市民社会中,这种历史唯物
<正>在抗日战争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陕甘宁边区遭受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和日寇的进攻,财政上经济上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在严峻的历史关头,八路军359旅坚决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关
<正>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一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有全部法权、经济、政治及道德。此书成于一八二一年,是他在活着的时候出版的最后一部大作,是代表他晚年思想比较成熟
在国家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的进程中,古蔺县在具体的革命老区精准扶贫过程中,注意有效利用古蔺县革命老区的生态资源,规避乌蒙山区生态风险,以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实
城市是现代学术与文学的重要书写对象。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处于独一无二地位的上海,处在与西方相遇的最前沿,并聚焦了性别、中/西、城/乡等现代文学不断要面对的问题,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