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加速中超高品质束流产生机制研究

来源 :清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j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等离子体尾波的先进加速技术在过去十年取得了巨大进展,有望为激光和加速器的应用带来革命性变化。当前尾波加速研究的关键挑战之一是如何可控地产生远优于现有加速器技术的高品质束流。本论文针对这一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在系统梳理注入过程一般性规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电离注入与等离子体密度调变注入两类方法,提出了能够有效产生超高品质束流的新方案。此类方案能将束流亮度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提升3-6个量级,一旦在实验上获得验证,将对未来光源与对撞机技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论文还系统发展了一种新的高效率低噪声粒子模拟算法,为以上方案的模拟检验提供了有效工具。此外,论文还详细讨论了超低发射度测量问题,确认了一种可行的测量方法,为今后开展相关实验研究打下了基础。以下为各章节内容概要:第二章系统分析了尾波加速中注入过程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产生高品质束流的基本思路。第三章在系统分析电离注入物理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束流驱动尾场中横向激光对撞电离注入的新方案。模拟显示该方案可以产生具有超低发射度(<10 nm)的低能散(~10 keV切片能散)超高亮度(>1019A m-2rad-2,比现有技术高约3个量级)束流。第四章系统探讨了在blowout regime中通过等离子体密度调变产生超高品质束流的可能性。通过深入分析电子注入的运动过程,建立了相应的三维动力学模型,找到了提升束流品质的关键。通过模拟进一步证实该方案可以产生具有超低发射度(~10 nm)的高流强(>10 kA)低能散(<1 MeV切片能散)超高亮度(>1019A m-2rad-2)束流。同时,利用该方案特有的物理相似性,我们还提出了相应的级联注入方案,可将束流亮度进一步提升2-3个数量级。第五章详细描述了一种高并行度的低噪声粒子模拟算法。该算法能有效消除现有PIC模拟中的数值切伦科夫不稳定性,为高品质注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第六章就超低发射度测量问题开展了深入探讨。针对高梯度永磁四极铁组方案,开展了系统的误差和可靠性分析,确认了该方法在超低发射度(<0.1μm)测量方面的潜力。在此基础上,设计加工了具有50 nm发射度分辨率的实验系统,初步实现了μm级发射度的测量,为未来超低发射度测量实验打下了基础。
其他文献
在暴涨时因量子涨落造成的宇宙原初密度扰动触发了重子-光子等离子体中的声波振荡。这些声学振荡导致了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功率谱和宇宙大尺度结构功率谱中的重子声波振荡特征尺度。重子声波振荡特征尺度可以被当作标准尺来测量宇宙中的距离。通过分析星系的成团性,重子声波振荡已经被成功的直接探测并深入研究。本I 作首次提出如何通过宇宙低密度区域的成团性测量重子声波振荡。我们开发了能高效的在星系巡天数据中寻找巨洞的
近年来,将消减波浪和波浪利用相结合的消波设施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提出了一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铰接浮体式俘能消波装置,其利用铰接浮体吸收波浪能并通过动力耗散系统消耗所吸收的能量,从而达到减小波高的作用。本文采用数值仿真与物模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型装置的运行特性及水动力特性进行了研究,探索该型装置消波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基于雷诺时均纳维-斯托克斯(RANS)方程、SST K-Ω湍流理论、非
小行星上蕴含着丰富的稀有矿物资源,并保存着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成分,是研究太阳系起源和演化历史的活化石,具有极大的科学研究价值。随着近十年来小行星探测热潮的兴起,对小行星的研究已从其轨道、形状、旋转状态和光谱类型扩展到其结构演化机制和外力响应特性。其中,小行星碎石堆结构概念的提出,为所观测到小行星的物理性质和天文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但同时也对小行星探测任务及相关研究提出了诸多挑战。本文从碎石堆结
天然河流的河床往往由各种各样的床面形态组成。如山区河流中,河床底质主要为卵砾石,床面形态表现为由大卵石组成的满天星式床面结构和阶梯-深滩床面结构。而在平原河流中,河床底质主要为沙质,床面形态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凹凸不平的粗糙床面和具有沙波形态的沙波床面。床面形态对于近床的水流流速、流速脉动以及涡结构均有较大的影响,进而会影响由水流条件控制的床面泥沙运动。全面、精确掌握各种床面形态上泥沙的输移过程,对于
三维多孔石墨烯材料(3DPGMs)是以石墨烯片层为组成单元的三维多孔组装体,石墨烯固有的物理化学性质和三维贯通的多孔结构,赋予了3DPGMs大比表面积、高机械强度、优异的电子传导能力和高效的传质效率等优良特性,使其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具有较石墨烯材料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拓展3DPGMs在分析化学领域中的应用,探索3DPGMs作为样品前处理吸附材料的潜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了基
能传导锂离子的无机陶瓷电解质和有机聚合物电解质是固体或类固体材料,都能作为正负极之间无孔致密电解质隔层单独或与电解液组合用于锂电池中,尤其是用于被认为是下一代电池的锂金属电池中,可以减少金属锂负极的副反应,并较好地防止锂枝晶穿透,有助于解决锂金属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两者在应用场合上具有互补性,都是被热点研究的新型电解质隔层材料。本论文分为两部分,分别研究这两种电解质。第一部分研究石榴石型
阶梯-深潭系统是山区河流在水力作用下自我调节形成的地貌单元,具有稳定河床和生态友好的特点,可高效用于山区河流下切控制及生态修复工程。不过阶梯-深潭系统会在重现期30-50年的洪水中失稳破坏。现有研究尚未揭示阶梯-深潭系统失稳机理,无法为量化建模及工程应用提供科学支持。本文通过水槽试验,观测清水冲刷过程中阶梯-深潭系统的地形流场变化和失稳破坏细节。通过持续增加流量(CIFR)试验探究阶梯-深潭系统对
合金凝固过程中经常施加超声、电磁等外场,通过产生受迫运动等作用改善凝固组织。同时合金凝固过程中有时自然对流也对凝固组织有明显影响。因此,研究流动对凝固组织的影响具有深远的学术意义和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合金凝固过程的外场处理为背景,通过建模仿真研究了强迫流动和自然对流对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建立了模拟流场下枝晶生长的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和相场方法(PF)的流场相场耦合计算模型。开发了基
有机半导体材料电荷传输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近期实验上在有机给受体复合物材料,尤其是在光伏材料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对这类材料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电荷传输机制尚不明确。在给受体复合物材料中,相邻的两个给(受)体中间,夹杂着受(给),称之为“桥”。相邻给(受)体没有直接耦合,而是通过“桥”的分子轨道的辅助,形成超交换耦合。本论文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通过矩阵分块约化的方法来计算超交换耦合,对有机半导
随着高密度读出电子学技术和时间投影室探测器技术的发展,利用单一径迹探测器测量复杂电离径迹(例如低能电子的散射径迹)成为可能。采用径迹探测器获得电离径迹的形态特征和能量特征,发展相应的径迹特征提取方法,是当前粒子探测实验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由于电离径迹可能发生的大角度偏转和回绕,提取径迹特征是一个难点。本论文针对电离径迹的特征提取开展通用方法研究,结合图论的方法,提出一种反映径迹形态特征和能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