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山髭蟾(Vibrissaphora leishanensis)属于中国雷公山特有种。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雷山髭蟾的数量正急剧减少并且面临着灭绝。为了对雷山髭蟾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本研究以采集于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两个地点的48个雷山髭蟾个体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微卫星、线粒体细胞色素b (cytochrome b)和MHC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基因三种不同的分子标记对雷山髭蟾进行了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种群动态等方面的的对比和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雷山髭蟾两个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高。两个种群的微卫星结果显示杂合度(茅坪村种群Ho为0.609-0.875,雷山林场种群Ho为0.583-0.958)及等位基因丰富度(茅坪村种群10.33,雷山林场种群10.58)均较高,遗传多样性丰富;两个种群的Cytb核苷酸多样性(茅坪村种群0.00288,雷山林场种群0.00268)均较低,单倍型多样性均较高(茅坪村种群0.895,雷山林场种群0.889),表明遗传多样性略低;MHC I类基因exon3的53个等位基因间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高;在这三种分子标记中,进化速率最慢的是Cytb,微卫星次之,MHC最快。综合来看,雷山髭蟾遗传多样性较高,说明雷山髭蟾致危的主要因素并不是遗传多样性低。(2)雷山髭蟾两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均较低。微卫星遗传分化值Fst为0.0120, Cytb的Fst为0.0219,且P值均大于0.05,说明雷山髭蟾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不明显,推测可能是由于两个地理种群的采样点仅相隔20多千米,两个地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未受到阻碍,并未独立成两个亚种群。(3)雷山髭蟾种群历史上先经历了种群瓶颈后发生了种群扩张,且其MHC I类基因exon3受正选择作用。微卫星检测雷山髭蟾种群经历了种群瓶颈;Cytb检测雷山髭蟾发生了种群扩张;线粒体DNA的进化速度还不够快,不能检测当代的基因流,所以线粒体DNA反映的是远期事件所导致的遗传变异及基因流状况,而微卫星的进化速率比线粒体DNA快,那么微卫星检测的是物种近期经历的事件,因此种群瓶颈事件必然发生在种群扩张之前。(4)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雷山髭蟾的保护提出的建议为:加强人类对雷山髭蟾的保护意识,严厉惩治捕杀行为;就地建立保护点进行生态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