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意象是《诗经》诸种意象的一大类,查其篇章分布,主要在《国风》和《小雅》之中。查其地理分布,则不外乎山林水泽,田间草野,大抵周民耳目所接,皆着其情,是有歌咏。该论文共分为五章,而其重则在第一章。该章厘清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里意象的概念及其渊源与发展;将所要研究的草意象,根据其篇章次序,皆搜罗在列;对于它们的名称性状,源出篇幅,乃至其在具体诗章中的诗人所要借以表达的思想,传递的情感,也都作了简要解析。第二章谈到了《诗经》草意象与周人生活的关系,涉及到他们的生产生活,情感生活,宗教生活诸端。生产生活主要指周人农业生产,西周农业生产力仍然低下,但已经有金属农具出现;周人也掌握了灌溉、灭虫、除草、沤肥、保墒等关键技术,在其农业劳作生活中,与草及以人工培植草形式存在的粮食作物和蔬菜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周民对种植农业的依赖形成了其安土重迁的民族文化品格。情感与宗教生活则往往与《诗经》草意象互为表里,周人在诗篇中,往往借草传达情感,并且不自觉地传递着其宗教观念。这种情感包括了男女之情、父母之亲、家国之思,乃至其它人生体验种种。而其宗教观念主要是指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笔者并不认为在西周文明之世有草与周人图腾崇拜有关,原始图腾崇拜于此时更多的转向祖先崇拜;诗歌中对于某些花草的吟咏尚且保留着原始生殖崇拜的痕迹。通过对草意象与周人生活关系的研究,我们对《诗经》的解读,大抵不会走入陋谬之途。第三章谈论了《诗经》草意象与美刺的关系。古人关于美刺的说法,往往牵涉到政治,这对于《诗经》的文学内涵是有损伤的。笔者在这里重新界定了美刺概念,认为但凡以草赞美人的就是美,以草讽刺挖苦人的都是刺,美与刺可以被看作是“六义”之外的二义,作者在美刺中表明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情感倾向。第四章专论《诗经》草意象与赋比兴的关系,赋、比、兴,六义居有三义,被《毛诗序》称作是“《诗经》之所用”。通过这三种手法的运用,借草意象所要传达的种种内涵,更加的清晰明了,且尤有文学韵味。第五章探讨了《诗经》草意象的影响。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成熟乃至今天我们的诗歌创作,皆被其芳泽。笔者从《离骚》里屈原的香草美人之喻讲到唐诗里磅礴宏富的草之兴象,由此可看到草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承继和流变。自《楚辞》而下,草的具体名目渐渐减少,总言草的诗歌却越来越多。草意象从外在的情感寄托,更多的转向内心的求索,情感的产生从现实的触发直接指向了人生自我价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