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方式是一个亘古常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但由于区域、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分配失衡的状况依然存在,从而导致人民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的程度和水平远远低于经济发展水平。新时期我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把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马克思共享观的继承和发展,彰显了马克思共享理论的价值旨归。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共享观,如何实现对马克思共享观的继承和创新,如何以马克思共享观指导当代中国共享发展实践是新时代我们应该重视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经典著作及相关材料,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运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辩证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马克思共享观进行全面梳理,深入挖掘其逻辑生成脉络、理论内涵以及当代价值,为新时期我国中国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构建共享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本文除导论外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探索了马克思共享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马克思的共享观缘起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从14世纪到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通过侵占土地、掠夺财富等一系列手段最终得以确立,并凭借生产力的进步得以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让无产阶级受尽剥削和压迫,苦不堪言。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不合理生产方式的洞察以及对现实民情的关注,揭示了资本主义自由与平等的虚假外表下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价值的实质。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共享意识、古典政治经济学共享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的共享思想,并在超越以往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共享观。第二章梳理了马克思共享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纵观马克思经典文本可以发现,马克思共享观的形成与发展脉络顺应了他的世界观及政治立场的转向。马克思经历了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其共享观也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成熟的逻辑演进过程,实现了由对人民群众贫苦生活感性层面的关注转向具体现实层面的实践。第三章阐述了马克思共享观的主要内容和实现路径。马克思共享观涵盖三个基本层面:生产层面、利益层面以及政治层面。对生产资料的平等共享是共享观的核心内容,利益共享是其共享观的基本内容,政治生活领域的共享是共享观的重要内容。同时,马克思共享观还具有一个“等腰三角形”式的逻辑内蕴结构。顶点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享实现的价值目标;两腰代表“社会活动”和“社会享受”,它们的动态平衡是实现共享价值目标的路径和动力支撑;处于基底位置的是“社会发展”,是实现共享价值目标的必然选择和必备条件。在明确了共享的内涵结构之后,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共享的具体实践路径。马克思认为共享的实现要从物质生产关系入手,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实现共享的前提。经济关系的改变催生新的分配关系的出现,而对财富的恰当分配才能有效实现共享。同时共享的实现需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根本的社会制度保障,以及共产主义政党的有力领导。只有在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否定资本主义的现存关系,建构新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共产、共享。第四章探讨了马克思共享观指导下中国共享发展的推进。在马克思共享观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地与时俱进,结合国情,探索中国共享发展的现实路径。从毛泽东对“共享意识”的初步探索、邓小平对“共享思想”的具体阐述、到江泽民对“共享发展成果”的初步论述、胡锦涛对“共享发展”内涵的探索,再到新时期习近平对“共享发展”理念的深化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继承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共享观的创新与发展。在这一次次的继承与创新中,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享理论成果。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情来看,我国具备了实现共享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共享的实践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代中国在构建共享社会的道路探索中仍然存在诸如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大、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分布不平衡等制约因素,从而导致不同社会成员对发展成果的共享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为此需要从当代中国共享发展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入手,以马克思共享观为理论指南,探寻当代中国实现共享发展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