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毒蓝藻水华的爆发不仅给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而且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生活。化学药剂除藻是诸多除藻方法中短期内效果较好、较常用的一种技术。然而伴随着化学除藻剂的使用,除藻剂本身对水体带来的污染以及除藻过程中可能导致的藻毒素大量产生和释放,给水质安全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在化学除藻的同时,关注除藻剂对水体以及藻毒素产生和释放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微囊藻毒素(MC-LR)的提取浓缩条件实验,优化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藻毒素浓度的方法。进而通过不同条件下投加典型除藻剂(硫酸铜)实验发现,硫酸铜有着良好的抑藻、杀藻效果,硫酸铜的投加会严重破坏藻细胞完整性,使得胞内物质大量释放,藻液TOC从投药前的26 mg·L-1增加到投药后的48 mg·L-1。同时,藻毒素的产生属于生长偶联型产物,其产生速率受藻细胞生长、分裂过程的影响,与藻细胞的生长与分裂速率成正比。考虑到提高抑藻、杀藻效果,同时避免藻毒素大量释放到水体中,硫酸铜的最佳投加量为1.5 mg·L-1,最佳投加期为水华爆发初期。硫酸铜的抑藻、杀藻反应迅速,在投药后1-2天内便能达到较好的抑藻、杀藻效果。调节pH(8-11)以及光照强度(250-2000 lux)的变化对硫酸铜抑藻、杀藻效果提升并不明显。通过四种常见化学药剂的除藻实验发现,不同化学除藻剂在抑藻、杀藻效果上有着明显差别,从除藻效果比较,复合硅酸铝水处理剂>某种生物抑藻剂>硫酸铜>焦棓酸,同时从化学药剂投加后藻毒素的释放情况来看复合硅酸铝水处理剂>硫酸铜>某种生物抑藻剂>焦棓酸。通过对铜绿微囊藻藻毒素在河道中的迁移转化特性的研究发现,自然光照中的紫外线对微囊藻毒素降解效果明显,并且降解效果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在254 nm紫外光照射下8小时去除率能达到22%。而普通曝气方法对微囊藻毒素降解作用有限,曝气10小时仅能达到6%去除率。底泥对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有明显的吸附作用,但其效果并不稳定,随吸附时间去除率在13%与30%之间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