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促进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各地政府为了抓住发展先机,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致富项目,使农村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政府的引导或干预并不总是有效的,有时会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有时又会阻碍其发展。那么,为了更好的带领农民走向现代化道路,政府如何准确把握政策的方向、引导的力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本文选取了晋中南地区黄土高原上一个传统的北方村庄为研究个案,阐述了村庄在发展农村产业的过程中,政府是如何转变工作方式,处理与农民的关系,使蔬菜大棚产业从“星星之火”走上了产业化之路。在此基础上,探讨政府在引导农村产业过程中的发展基础、工作方式及动力结构,得以概括出政府实现有效引导的形式。文章描述了村庄在发展蔬菜大棚产业前后的四个阶段,在蔬菜大棚进村前,政府推行自上而下的致富项目以失败告终并退出直接参与农村事务,为新产业的进入扫除了障碍。接着,农民的内生需求成为了蔬菜大棚产业的触发点,政府转变工作方式,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关注农民的所思所想使蔬菜大棚在村庄“生根”。而农民能力的有限性,又为政府介入大棚产业提供了契机,政府随后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使蔬菜大棚得以“发芽”。在蔬菜大棚产业遭遇发展瓶颈时,政府通过调整职能配置克服了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最终促使蔬菜大棚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得以“结果”。文章进一步指出,所谓“参与式”引导,是指在农村产业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反复中,政府与农民逐渐形成合力,政府政策与农民智慧实现良性互动的状态。当农村产业在出现、形成、发展、成熟的不同阶段,政府应该发挥带动、组织、协调、服务的功能。具体来说,在政府实现有效引导的过程中,尊重农民需求是基础,政策支持是关键,自我的职能优化是动力,自治组织是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