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境在北宋山水画中的具体呈现形式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zzm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魏晋时期中国画的写“真”观念就已经出现,但此时这种观念主要体现在人物画和花鸟画之中,山水画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理论要求。南朝宗炳曾在其《画山水序》中所云“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1),道出了画山水要目击心存、储存表象的原理并写到画山水是“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2)的一个过程,但这里所指的“以形写形”绝不是单纯的描摹自然,而是强调了到自然中去观察记忆,储存形象。南朝画家王微在其画论中也指出创作山水画的过程是由体察自然到熟记于心再到提炼升华的过程,如此才能使画中蕴含哲理,使画面流淌生动气韵。宗炳和王微的这些论述直接影响了北宋山水画的写“真”观的形成。到五代两宋,荆浩在其著作《笔法记》中首次提出了关于“真”的一些见解,文中提到了山水画创作的精神本质是“图真”,围绕这一观点还阐述了“度物象而取其真”和“搜妙创真”等理论,由此山水画对于大自然的写“真”观念才形成。在古代传统哲学思想和荆浩、郭熙等人对山水画研究的影响下,中国山水画在宋代开始将社会文化功能转入到表现画家个体人格、生命与大自然互动的感受上来,画家更为关注自然的生命意味和自然物象的形态特征,这种转变在宋代的山水画作品和画论中清晰可见。从宋代传世的山水画作品中会发现水墨的表现语言更加贴切自然,更加注重对山石树木的质感的具体呈现,如关仝的《关山行旅图》、李成的《寒林平野图》、巨然的《秋山问道图》等。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视线会跟随景物游走在层层的山林之中,时而登高望远俯瞰群峰,时而游骋在烟波浩渺的云层上......宋代山水画的这种特别的描绘方式是将观者置于一个流动的空间里,使其能够在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真实美和内在精神,这正是宋代山水画独有的特点。宋代的山水画不仅呈现出自然山水的面貌而且富有人文情怀,它由艺术家个人的思想感情来主导画面,同时把感情注入到山水形质之中,使笔墨与自然相契合,这样作品中既有客观的自然形态又饱含了画家的思想内涵,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充满了自然气息同时也充满了人文气息,才会感染观者。本文通过研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宋代关于“真”的绘画理论,来探求山水画创作中“真”境的营造。“真”这一审美范畴与先秦老庄哲学思想中所倡导的“真”是一脉相承的,因此要理解宋代山水画中所呈现的“真”,就必须要对老庄哲学理论有所理解。并通过横向研究宋代画坛的背景探求山水画的求“真”之路,力求整体全面的看待宋代山水画的精神实质和水墨内涵,从而来把握宋代山水画的审美追求。学习古人的传统绘画精神是为了我们当下对山水画学习与创作提供明确的参考意义与价值追求,画画写生必须真正懂得体察自然、理解自然、表现自然而后通过作品传达出自己的审美品格和思想意境。同时,现在学习山水画的大环境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画家们往往面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民间与学院等多种环境的交叉与融合,因此这就要求画家要在不同风格、流派和思想之间学会去伪存真,探求艺术的自由和谐。所以宋代山水画中所呈现的“真笔墨”、“真意境”、“真性情”正是当下我们在绘画学习中应一直追求和学习的审美品格和笔墨情趣。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观察曲安奈德鼻喷雾剂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4例威海市妇幼保健院于2018年8月~2019年7月收治的过敏性鼻炎患儿,将以上患儿以随机抽签的方式平分
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在这个背景之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迅速发展,APEC正是这个潮流的产物。本文全面回顾了APEC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
基于产业价值链视角,市场导向的R&D产品交易是R&D产业形成的重要标志,R&D产业是以R&D产品作为交易品的产业,并以产业价值链实现R&D产品价值创造、传递、转移和增值的全过程。
目的探析重力性喂养方式与常规鼻饲喂养方式对治疗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92例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脑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感染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本研究将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需接受血液透析深静脉置换的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