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温度、不同脂质底物诱导培养及抗真菌药物处理前后马拉色菌脂肪酶活性变化,进一步了解影响马拉色菌脂肪酶活性变化的因素;以不同皮脂成分脂质来源观测马拉色菌的生长状况,比较马拉色菌在不同营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为更好地研究马拉色菌致病机制提供的依据。[方法]1.不同脂质成分营养条件下马拉色菌生长状况与脂肪酶活性测定:合轴马拉色菌、厚皮马拉色菌、斯洛菲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钝形马拉色菌、日本马拉色菌、大和马拉色菌及真皮马拉色菌标准株为实验菌株,分别在含不同脂质成分(橄榄油、甘油三酯和蜡酯)的固体培养基上25℃和37℃培养5天后,观察实验菌株生长状态,并用铜皂法测定脂肪酶活性。2.用改良微量液体培养基稀释法预先测定伊曲康唑、米卡芬净对试验菌株的最下抑菌浓度(MIC),用0.5×MIC一个浓度的伊曲康唑、米卡芬净预处理24h、48h后用对硝基苯酚法测定脂肪酶。3.使用96孔板将马拉色菌实验菌株接种在含不同脂质成分(橄榄油、甘油三酯和蜡酯)的液体培养基中,分别在25℃和37℃震荡培养,每1小时用酶标仪(OD600)测OD值,用EXCEL绘制各实验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曲线。[结果]1.除糠秕马拉色菌外,其他菌种37℃下的酶活性大于25℃;2.伊曲康唑、米卡芬净处理24小时后,斯洛菲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和真皮马拉色菌脂肪酶下降,其他菌种变化不明显。伊曲康唑、米卡芬净处理48小时后除了合轴马拉色菌外,其他菌种脂肪酶活性明显下降。3.不同浓度(3.8g/200ml、1.9g/200ml、0.95g/200ml)的甘油三酯、甘油三酯+蜡脂(3.8gTG+1.27g 蜡酯、1.9gTG+0.63g 蜡酯、0.95gTG+0.32g 蜡酯)培养后合轴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和糠秕马拉色菌脂肪酶活性存在不同,发现甘油三酯浓度越低或甘油三酯+蜡脂浓度降低脂肪酶活性越高。1.27g/200ml蜡脂培养条件下三种菌脂肪酶活性与橄榄油培养无明显差异。4.所有菌种饥饿一夜后在1g/L甘油三酯+RPMI-1640液体培养基培养,合轴马拉色菌、斯洛菲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日本马拉色菌在加有1g/L的甘油三酯条件下生长曲线有一个高峰,时间点为1小时,接着慢慢生长下降。而球形马拉色菌、钝形马拉色菌、大和马拉色菌在1小时也有一个高峰,但接着生长较为稳定。真皮马拉色菌在不断生长。5.所有菌种在不同成分液体培养基的生长状况不同:(1)1g/L甘油三酯+RPMI-1640液体培养基培养,无论是否脂质饥饿,生长曲线走向趋势一致,合轴马拉色菌、斯洛菲马拉色菌、日本马拉色菌、钝形马拉色菌、大和马拉色菌在1小时有一个生长高峰,随后增长逐渐平复。真皮马拉色菌的生长显示出两个高峰,第一高峰出现时间及峰值与以上菌种相同,第二高峰出现在6h时,且整个生长曲线的波动较大。糠秕马拉色菌、球形马拉色菌无生长高峰,整个观察时间段内生长平缓;(2)试验菌株无脂质饥饿在0.25g/L甘油三酯+RPMI-1640液体培养基25℃培养,不同马拉色菌生长基本平稳;(3)在RPMI-1640液培养基上,25℃、37℃合轴马拉色菌和斯洛菲马拉色菌生长状态有差异,观察时间段内25℃生长平缓,37℃表现为向上增长的趋势,其他菌种两个温度都生长平缓;(4)加入液体橄榄油培养基,所有菌种表现生长下降,合轴马拉色菌和钝形马拉色菌下降趋势最为明显,25℃与37℃差别不明显。[结论]1.温度对糠秕马拉色菌酶活性无影响,其他菌种脂肪酶在37℃时活性更强;2.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米卡芬净钠可抑制马拉色菌脂肪酶的产生;3.培养基中甘油三酯浓度与马拉色菌的酶活性呈负相关,蜡脂对马拉色菌脂肪酶活性无影响。4.不同浓度、不同底物液体培养基观察马拉色菌生长曲线发现,在高浓度甘油三酯存在情况下,马拉色菌表现出短暂的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