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皖南地区发现的周代青铜剑为研究对象,其利用的资料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和系统,在介绍这批资料的基础之上,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全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本章简要介绍了皖南的行政区划和地理环境,概述了沿江古铜矿在先秦时期的情况,全面收集了已发表的皖南青铜剑材料,回顾了包括皖南剑在内的吴越式青铜剑研究简史和现状,对其中的研究做出了评论,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从而更明确了皖南周代青铜剑研究的意义。
第二、三章为文章主体,首先对皖南周代青铜剑的发现做了全面的介绍,其中包括若干残剑。并利用考古类型学原理,进行了型式上的划分。以剑茎和剑格为主要特征,将皖南剑分为五型,部分型内进行了亚型处理。A型为扁茎薄格剑,其内又以剑身特征为标准,分为三个亚型;B型为圆茎厚格剑,共分三亚型;C型为薄格圆茎剑;D型为薄格空筒茎;E型为B型的演化,剑身变化明显,剑格略薄。对于各型内及型间的演化和关系,本文也做了对比和推定。在型式划分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对年代和分期进行了拟定,其年代上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可到西周中晚期,中期为春秋早中期,晚期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同时对各期剑的特点做出了归纳总结。
在这两章我们将各型剑的数量、地域分布、各个时期特征等列表统计或归类,通过这批数据,本文发现皖南剑的分布并不均衡,皖南的南部和西南部少见或不见。而早期剑型的这种矛盾愈发明显,对于这种地域分布上的明显差异,我们认为皖南早期剑存在南北两大剑系,分别以圆茎剑和扁茎剑为代表,同时两地也存在文化上的交流。
第四章为地域间对比研究。文章分三部分,分别将皖南剑同临近的江淮、湖北和江浙地区出土剑对比,选取了这些区域的具有代表形的剑型,并在充分利用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皖南剑与其异同进行了归纳,发现皖南剑当属于吴越剑系。除吴越剑共同特征外,皖南剑也极具地域特色,其中以皖南短剑为代表的部分型式是周边尤其是江浙地区少见或不见的。对于大量发现的属于春秋晚期后的D、E型剑,我们认为可能湖北楚文化借鉴吴越剑改造融合的产物。
第五章为相关问题的研究。共分三个小问题,首先是对吴越早期剑起源和发展的初步研究,我们认为与皖南早期剑情况相似,吴越早期剑也存在南北两系,其中北系以皖南扁茎剑为代表,两系剑的融合促成了吴越式剑最终的成熟。其次讨论了平脊剑问题。通过全国各地发现的情况,对其进行了分类,归纳出剑身为平脊的剑体所常见的几种型式。我们认为,平脊只是戈、剑击杀部分的一种非主流制造技术,早晚均有发现,并不能作为判断剑型早晚的绝对标准,而应从剑的整体考虑确定其年代。第三部分是关于吴越式短剑的探讨,通过分型断代,我们对短剑的剑茎、剑身长度变化以及各型的演变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在与岭南地区发现的薄格短剑对比后发现,在春秋晚期后的岭南地区较吴越地区更为流行,但它的根源可能就在吴越地区,最迟在战国时期经由楚国势力传播到岭南。而皖南地区有可能是这种扁茎短剑发源地。最后我们对皖南剑格、茎的纹饰做了归类,和年代上的排比,了解了纹饰在各期的特征及存在的演化,以此为参照也包括作为皖南剑在内的吴越式剑断代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