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黄龙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Tol-Pal操纵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10110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柑橘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HLB)是世界范围内柑橘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其病原为韧皮部限制性难培养革兰氏阴性菌α-变形杆菌。Tol-Pal操纵子在维持细胞形态及细胞增殖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其中的PalCLas基因在许多革兰氏阴性菌的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PalCLas基因具有PAMP活性,能引起烟草的过敏性坏死反应,导致胼胝体沉积、淀粉积累。为进一步明确Tol-Pal操纵子中各构成元件对柑橘黄龙病菌菌体形态、增殖及致病性的影响,本课题以苜蓿中华根瘤菌Rm1021为替代菌株,分别构建苜蓿中华根瘤菌Rm1021Tol-Pal操纵子中PalRm1021、TolBRm1021、TolQRm1021基因的敲除菌株,以及柑橘黄龙病菌PalCLas、TolBCLas、TolQCLas基因的回补菌株,并对其功能进行了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构建并获得了Tol-Pal操纵子中重要组成元件Pal、TolB、TolQ基因的敲除和回补菌株:根据基因同源重组原理,成功构建了根瘤菌Rm1021Tol-Pal操纵子的敲除菌株ΔPalRm1021、ΔTolBRm1021、ΔTolQRm1021,以及柑橘黄龙病菌基因组内对应同源基因的回补菌株ΔPalRm1021/PalCLas::pBBR1MCS-5、ΔTolBRm1021/TolBCLas::pBBR1MCS-5和ΔTolBRm1021/TolCCLas::pBBR1MCS-5。
  2.敲除菌株和回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ΔPalRm1021和野生型菌株菌体形态存在明显差异,ΔPalRm1021菌体明显较野生型变小。ΔPalRm1021、ΔTolBRm1021、ΔTolQRm1021菌株的生长速率较野生型均变慢,突变体相互之间生长速率无明显差异:在36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在52h后进入生长静止期;ΔTolBRm1021/TolBCLas::pBBR1MCS-5回补菌株可较高程度恢复野生型菌株生长速率。在耐盐性方面,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敲除菌株、回补菌株和野生型菌株的生长速率都变慢,且菌落变小;回补菌株可以完全恢复野生型水平。运动试验表明敲除菌株泳动和丛动能力都较野生型Rm1021变弱:泳动试验显示:野生型Rm1021泳动直径为0.87±0.21cm,ΔTolBRm1021、ΔPalRm1021、ΔTolQRm1021泳动直径介于0.4±0.018~0.5±0.049cm之间,在P=0.05水平上与野生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回补菌株TolBRm1021/TolBCLas::pBBR1MCS-5、ΔTolQRm1021/TolQCLas::pBBR1MCS-5、ΔPalRm1021/PalCLas::pBBR1MCS-5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野生型菌株Rm1021的泳动能力,在P=0.05水平上差异不显著。丛动试验显示ΔTolBRm1021、ΔPalRm1021和ΔTolQRm1021扩散直径均变小,除ΔTolBRm1021与野生型Rm1021存在显著性差异(P=0.1)外,其余突变体菌株与野生型菌株丛动能力无显著性差异;回补菌株ΔTolBRm1021/TolBCLas::pBBR1MCS-5和ΔTolQRm1021/TolQCLas::pBBR1MCS-5均可完全恢复至野生型水平。在抗生素敏感性方面,青霉素浓度为5.0μg/mL时,野生型更为敏感,生长被完全抑制,但是敲除菌株仍可正常生长。当氨苄青霉素浓度为5.0μg/mL时,野生型可以正常生长,ΔPalRm1021和ΔTolQRm1021敲除菌株的生长被完全抑制,但ΔTolBRm1021仍可生长,敏感性低于野生型。试验证明敲除菌株比野生型Rm1021对氨苄青霉素更为敏感。回补菌株在抗生素平板上的生长状态与野生型一致。
  3.对PalCLas基因过表达菌株和野生型菌株在生长速率与菌体形态等方面进行比较:过表达菌株的生长速率低于野生型菌株,PalCLas过表达菌株在约34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在48h进入生长静止期,与野生型相比晚6h。PalCLas过表达菌株菌体形态存在明显变化:与野生型Rm1021相比菌体长度变短、宽度变宽、纵横比减小、周长和面积也均减小。
  4.柑橘黄龙病菌PalCLas基因定位观察:运用融合PCR技术构建PalCLas基因与E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融合表达载体,通过三亲本接合试验转入根瘤菌Rm1021菌株,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绿色荧光蛋白分布于整个菌体内,无明显的特异区域分布。
  5.黄龙病菌Tol-Pal操纵子各元件互作研究:将PalCLas,TolBCLas,TolQCLas分别构建至AD、BD载体上共转酵母菌株Y2HGold进行互作分析。结果表明:PalCLas和TolBCLas共转菌落在四缺培养基QDO(SD/-His-Leu-Trp-Ade)上可以生长,并且在添加X-α-Gal的平板上产生蓝色菌落,证明二者之间存在互作关系,其它基因相互之间未观察到明显的互作反应。
其他文献
小麦叶锈病在我国发病面积广,严重危害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发生时早现发病早、扩展速度快、盛期时间长、发生普遍且对气候条件适应力强等特点。由于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变异,从而导致小麦抗病基因的抗性逐渐丧失,因此不断鉴定、定位新的抗病基因,培育新的抗病品种对小麦生产至关重要。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小麦叶锈病抗叶锈鉴定和成株抗叶锈QTL定位两部分,研究结果如下:  1.本研究用苗期基因推导
学位
苹果树腐烂病是影响苹果生产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该病的病因复杂,特性是可以潜伏感染。有研究表明腐烂病发生程度与树体钾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此前有研究认为,树体钾含量的升高以通过增强树势,增加树皮外围周皮厚度来增强果树对腐烂病的抗性,但钾元素对病原菌的影响尚缺乏研究。本研究分析了钾元素对腐烂病菌菌丝牛长速率、干重、菌丝形态以及孢子萌发的影响,并基于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钾元素影响下的苹果树腐
学位
小麦叶锈病是由小麦柄锈菌(Puccinia tritictna Eriks.)引起的一种气传性真菌病害,在世界范围普遍发生,严重发生可以造成15%~40%的产量损失。我国小麦叶锈病近年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安全、高效的方法,但由于小麦叶锈病菌频繁变异,导致小麦抗叶锈基因不断丧失抗叶锈性。研究小麦叶锈病菌致病的分子机制对于了解叶锈菌的与抗病基因的
学位
小麦叶锈病(Pucciniatriticina)是威胁小麦安全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对河北省小麦生产的影响也在上升。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暧,耕作制度的变革,小麦叶锈病的发病规律也在随之发生变化。了解小麦叶锈病在河北省的变化规律,对明确河北省叶锈病的发生、流行以及该病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省小麦叶锈菌越冬、越夏情况的系统调査,结合温度对离体叶锈菌夏抱子的影响,探究小麦叶锈病在河北省的周年循
学位
小麦叶锈菌(Puccina triticina)引起的小麦叶锈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开展叶锈菌致病机制研究对于叶锈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小麦叶锈菌与抗叶锈近等基因系亲和与非亲和互作比较转录组差异表达开展小麦与病原菌互作研究,对揭示小麦叶锈菌致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对TcLr1无毒菌株14-7-984-181(FHKT)和有毒菌株15-9-1175(THKT)、12-15-21①
学位
玫瑰黄链霉菌Men-myco-93-63抗菌活性代谢产物Roflamycoin和Men-myco-A(简称RM),是一组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本文主要利用烟草与灰霉菌的病害体系,检测了不同诱抗方式、不同接菌时间、不同诱抗浓度下RM对灰霉病的诱抗效果,在最佳诱抗方式、诱抗浓度的条件下,测定RM对灰霉病的诱抗持效期,以及烟草体内防御酶活性、防御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烟草体
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是农林业重要地下害虫,成虫对不同植物取食具有偏好性,取食后生殖力也存在差异。脂肪酸对昆虫取食繁殖有重要影响,为明确植物成分中差异脂肪酸对其取食、生殖力的影响及内在机制,本文测定5种植物叶片对暗黑鳃金龟取食繁殖及寿命的影响,对叶片中4种成分含量与其取食、产卵及寿命进行相关性分析,明确关键营养成分;比较脂肪酸组成差异,从中选取花生四烯酸和花生酸2
学位
亚洲玉米螟Ostriniajurncrcalis(Guenée)(以下简称玉米螟)是为害玉米的重要害虫之一。转基因抗虫玉米能够在全生育期有效表达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杀虫蛋白,为靶标害虫的防治提供了新途径,如北美、南美和西欧等20多个国家已经商业化种植转Bt基因玉米用于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Hubner)等鳞翅目害虫的防治。生产实践表明,大面
内生真菌在植物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生态分布以及生态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内生真菌在植物中侵染定殖规律的报道较少。本研究以前期筛选的枸杞高活性拮抗内生真菌Fusar&m nematophilum NQ8GⅡ4为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NQSGⅡ4菌株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利用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法,构建GFP标记的NQ8GⅡ4菌株遗传转化体
学位
茎基腐病(Fusarium crown rot resistance,FCR)是世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小麦生产中一种常见的土传病害。伴随着秸秆还田、节水节肥等耕作措施的推广,近年来我国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病率和严重度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目前,国内外小麦茎基腐病抗性种质资源匮乏、抗病位点和抗病基因稀缺,抗病机制不明确,严重制约着小麦抗茎基腐病遗传改良研究。关联分析是利用连锁不平衡原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