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料地震学即历史地震学,是介于历史学和地震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因此,史料必须可靠、准确,而这门学科研究的重点就在于史料研究。在中国五千年辉煌的文化征程里,地震是除了水灾、旱灾之外,破坏最惨重的灾害。有明一代,地震频繁发生,它造成的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十分严重,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而统治阶级的救助思想和救助态度则直接关系着震后的救助成效。本文正是借助这些有价值的历史地震资料,从地震社会学角度入手,以明嘉靖三十四年关中大地震为例,深入探讨明代地震的受灾状况和灾后救助。
从明嘉靖三十四年关中大地震造成的大破坏,我们看到了地震灾害的严酷性。首先,人畜受到伤害。人员在不断死亡、伤残的时侯,其精神状况也倍受打击。另外,牲畜死亡,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损失。其次,生态环境的破坏。山体崩塌,地表陷落,河流改道,房屋、农田、水利工程等的损毁,震后社会生产、生活长期难以恢复。再次,社会组织的破坏让震区社会管理曾一度陷入瘫痪。更让人意料不到的是,震后的次生灾害:饥荒、瘟疫、水灾等,又在长时间内困扰着人们的生存。针对震后的情况,国家采取了应急措施,集合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间三种力量,交织一起,鼎力救灾,同时总结经验,告诉人们防震自救的方法。
人们从对地震灾害和震后救助的研究中,总结了一些古人应对地震的防震方法。而研究地震灾害,对明以后各朝的防灾、救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