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利用在延安地区保存的陕甘宁边区的档案史料和报章材料,以实证的方法,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的国民教育进行了全面的具体的研究,重点描述边区政府推广教育的艰辛过程和群众与边区政府的互动,再现了陕甘宁边区国民教育的景象。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国民教育分为小学、中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前期国民教育中开展的新文字运动几个方面。无论是小学、中等学校和社会教育都贯彻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国民教育直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陕甘宁边区落后的农村里,由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和推行的,它经历了艰难的过程,具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发展不平衡,但它是全面的义务教育,是战时教育,是新式的学校教育,是革命的教育。 抗战时期边区创办了多种形式的小学,有初小、高小、完小、模范小学、中心小学、保育院小学、伊斯兰小学、民办小学、村办小学等。为了扫除文盲,小学学生年龄规定灵活;为资助贫困学生入学,边区政府设立了教育基金;为鼓励女生入学,边区政府规定了女生入学奖励办法;为了更好地组织、检查小学工作,边区政府施行自教育厅到区乡教育助理员的管理办法;为了适合边区形势发展,边区小学教育内容更贴近实际,并创办了民办小学;边区政府教育厅每年为动员学生入学、提高小学教师质量和小学教师待遇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创办了多种形式,包括识字组、夜校、半日校、民众教育馆、冬学等多种形式,冬学是几种社会教育中开办得最成功的,从1936年到1945年,每年各县都开办了冬学,开办较好的冬学后来转成了小学。 由于边区知识分子缺乏,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中等学校教育为陕甘宁边区培养了大量的初级知识分子,主要是初级行政干部和小学教员。中等学校教育更多的体现了国民教育处于战时的特点。中等教育以短期培训班和正规学校教育相结合,教育内容和学制更切合实际。为了边区建设和发展,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还成立了一批职业技术学校和短期职业技术培训班。 从1936年到1942年,边区还开展了一次文字改革运动即拉丁化运动(又称新文字运动),边区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新文字推广机构,并确立了新文字的法律地位,边区政府为培养新文字教员还成立了专门的新文字干部学校,为推广新文字,开办了专门的新文字冬学,并在小学、中等学校和社会教育中普遍推广。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国民教育的经验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它对新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