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口总量巨大,城市化速度较快,未来至少还要新增2亿以上城市人口,它们如何在城市间有效配置直接影响到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和效率。目前,上海、北京、成都、天津、广州和深圳市的常住人口都已超过千万,城市规模急剧扩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房价高涨等城市问题异常突出。这些城市是否已经过度集中,哪些城市的人口规模比较适宜,哪些城市的人口规模还有较大的增长潜力?本文从城市生活成本的角度,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适宜规模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生产和人口一定程度的集中可以产生聚集经济,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但生产和人口的过度集中却会产生聚集不经济,增加组织成本、拥挤成本、环境成本和生活成本,阻碍碍经济增长。中国正由“低价工业化”走向“高价城市化”,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收入,使得房价等与城市化过程相关的劳动力生活成本提高,进而导致工资水平和生产成本上升,损害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因此,“生活成本问题”、“民生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国内绝大部分区域或城市经济方面的研究都直接使用名义产出或名义收入,忽视区域或城市间的价格差异,这容易导致偏误。本文分别建立了基于居住成本和基于一篮子商品的生活成本指数,定义经生活成本指数调整后的名义产出和名义收入为“真实产出”和“真实收入”,从而将城市之间不可比的名义值转化为可比的真实值。城市之间的真实GDP、真实人均GDP、真实地均GDP和真实工资水平的排名结果与人们根据名义值的认识有显著差异,但更接近于人们的真实生活体验。城市最优规模反映了生产和人口集中所产生的更高生产效率和更高生活成本之间的平衡。本文改进和拓展了Henderson等建立的基本城市模型,以2004至2009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使用经过生活成本指数调整后的真实人均GDP、真实土地利用效率和真实平均工资水平,对中国城市的适宜规模进行了实证研究。用名义人均GDP衡量,2010年中国有21个城市过度集中,有52个城市规模适宜,剩下的规模偏小,占总城市数量的74.5%。用“真实人均GDP”衡量,22个城市过度集中,145个城市规模适宜,119个城市规模偏小,占城市总数的41.6%。可见考虑生活成本因素后,目前的大部分城市若不努力提升城市功能,降低生活成本,已经不再适合继续增加人口规模。使用真实上地利用效率估计的结果与此类似,规模偏小的城市从92%下降为79.4%。而使用名义平均工资和真实平均工资得到的结果并不理想。城市规模的影响因素众多,要确定城市的适宜规模,避免形成过度拥挤的超大城市,制定包括整个国家领土范围内的人口分布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人类住区国家政策,需要统筹考虑各种因素。本文从生活成本视角对中国地级及以I:城市适宜规模的研究为此提供了很好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