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及致残率均较高。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尤其是CT、MRI为代表的神经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已能在发病早期,甚至超早期及时发现病灶部位、数目和大小,但却不能直接反映出该病脑功能的受损程度,不利于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进行客观、定量评估及最佳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 MEG)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发展起来一种无创性直接测定脑功能活动的全新技术,它利用超导量子干涉仪(super 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 SQUID)和外界磁屏蔽系统,可以捕捉到脑功能变化时产生的极其微弱的神经磁场。由于磁信号在穿透脑脊液、颅骨、头皮等介质时畸变极小,因此MEG觉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可以对脑磁场及其发生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定位,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而图片命名是语言产生研究中最有特征性的任务之一,它包括语言产生(即“产生词”)过程中依次出现的各个阶段。研究图片命名对解释人脑获得性语言障碍的发病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侧枕叶损伤后可导致对侧视野的视力丧失,然而实际上这种病人患侧的视野仍可有部分视力保留下来。认识到皮质功能在损伤后功能丧失的程度以及修复过程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评价视皮质功能的重组、重构,客观的评价康复锻炼的有效程度,从而不断寻找最理想的视觉功能恢复手段。过去,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检测技术手段的局限性,很难直接对人脑功能直接进行研究。因此,本课题应用306通道MEG对正常人和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脑诱发磁场的测定,研究了(1)脑梗死患者图片命名过程中的MEG变化特征;(2)脑梗死患者视觉皮质中枢的MEG变化特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急性脑梗死患者图片命名的脑磁图特征研究目的:通过MEG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图片命名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事件相关磁场(event-related field, ERF)进行记录,试图总结该磁场的特点及其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并分析此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创造条件。方法:对13例单侧急性脑梗死表现出运动性失语症状的患者于发病后1~2周进行图片命名测试,同时用MEG记录了在此过程中大脑内兴奋的脑磁信号,并检测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图片刺激选取100张常见物品,受试者被要求在不知道图片内容的情况下连续默读命名这一组图片,每幅图片只出现一次,持续1000ms,间隔2000ms。结果:在图片命名任务中,有以下脑区域被激活:双侧枕叶、双侧颞枕叶交界区、优势半球Wernicke区、优势半球Broca区等脑区域。患者组出现:(1)优势半球Wernicke区反应ECD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2)优势半球Broca区反应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迟(P<0.05), ECD强度与对照组相比降低(P<0.05)。结论:MEG可灵敏的检测出急性脑梗死患者语言形成中枢功能的损伤,并能客观评价该病语言形成中枢的功能状态。2急性脑梗死患者视觉皮质中枢的脑磁图特征研究目的:通过MEG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视觉诱发磁场(visual evoked field, VEF)的测定,试图总结该磁场的特点及其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别,并分析此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创造条件。方法:对6例急性单侧枕叶梗死表现为双眼受损皮质对侧视野同向偏盲症状的患者于发病后1~2周行VEFs的测试,并检测8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刺激选取黑白棋盘格翻转图形,受试者用黑色不透光眼罩覆盖非受试眼,依次给予左眼和右眼的左右垂直半视野以及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个四分之一视野刺激,每一种视野刺激间隔2分钟。分别记录两组受试者视觉诱发磁场产生的潜伏期、强度和磁源性影像(magnetic source imaging, MSI)。结果:所有受检者VEF的最基本波形为M100,其ECD位于两侧舌回及楔回等靠近距状裂两侧的皮质。与正常人相比,患者健侧视觉皮质的VEF反应并无明显的区别,而患侧皮质的VEF反应则出现了波形异常、潜伏期延长和ECD强度降低等异常,且MSI显示其M100反应的ECD位置分布紊乱。结论:MEG因其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可以灵敏的检测出急性脑梗死患者视觉皮质中枢功能的损伤,并能够客观的评价患者视觉皮层中枢的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