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正处于政治经济转型变革时期,社会变革带来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调整了利益格局。政府工作的低效以及严重分化的贫富差距,催化了社会环境中的矛盾,滋生了频繁涌现且形式层出不穷的社会运动。社会运动现象频发已成为中国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关于社会运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资源动员理论与政治过程理论,并且理性主义解读倾向鲜明,然而鲜有涉及针对社会运动中情感动员的相关研究。本文从情感视角切入,通过议题框架与情感动员的方式分析社会运动的动员机制,探索社会运动的动员规律以及提出国家应对社会运动的策略。借助“共意性社会运动”和“冲突性社会运动”的概念,依据动员策略的理性与非理性,利用相关案例综合分析对比的研究方法,分析社会运动中的动员机制。本文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第1章,在对过往学者研究进行概括评述的基础之上,明确本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系统梳理本研究涉及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厘清研究思路,明确文章主要架构。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即第2-3章。根据具体分析社会运动的两种类型,探析社会运动的动员机制。其中第2章,依据戈夫曼框架建构理论对共意性社会运动的议题框架和动员策略进行分析,探析社会运动中理性的动员机制;第3章依据麦克亚当“认知解放”概念和戈夫曼、斯诺等人的“框架”概念,结合个人与社会两个层次,从微观、中观层面分析冲突性社会运动在抗争动员的一般范式,探究个体情感与集体认同感如何受到日常政治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群体的行动框架如何作用于社会运动进行表意。第三部分为文章的总结部分,即第4-5章。这一部分主要是对社会运动类型间的转化机理和转化规律进行分析,分析在互联网时代社会运动类型之间的动员机制存在的转换范式。最后基于全文有针对性的提出政府科学应对社会运动,需要重视媒介议题建构与社会运动情感因素的影响,以此促进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