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基础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实现了“两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点开始由量的扩大向质的提升转变。教育的普及,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才需求的变化,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对基础教育重视不够。进入新世纪,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从2001年以来,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话题,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随着“两基”的普及,现在已经初步具备了促进均衡发展的条件和体制上的保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教育均衡发展,是指政府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是平等的。保证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必需的校舍、设备、师资等基本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让全体适龄学生享受平等受教育的基本权益。我国现在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基础教育城乡间、地区间、学校间、学生个体间的差距依然存在,有的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因此,我们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上,关键是抓好区域内学校间的均衡和学生间的均衡。区域内的均衡发展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学生个体间均衡发展的保障也是推动区域间的均衡发展的基础。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石,一个地区内只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了,才有可能实现整体上的教育现代化。本论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L中学与乡下中学“合办”高中班的个案进行研究。发现“合办”形式对乡下中学在师资、资金以及学校管理理念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现了L县高中教育学校与学校间的资源共享,促进了区域内校校间均衡发展。“合办”高中班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使更多农民子女避免了因家庭经济负担、城乡身份区别而读不上高中的不公平待遇。使农民子女获得了全面、均衡的成长。研究结果表明:一、“合办”模式促进了L县区域内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二、L中学与乡下中学间教师的“帮带交流”合作制度,丰富了我国教师流动的内涵;三、“合办”模式增加了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四、农村高中的教育职能正在由为当地农村培养建设人才转向为城市输送精英;五、强化基础教育阶段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免费高中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