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清代中后期蔚为大观的辑佚成果中,汪远孙《国语三君注辑存》是该时期《国语》古注辑佚作品中的优秀成果之一。虽然该著作对后世国语注解研究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但是针对该文献本身的研究却留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本文试图在这个空间的填补方面作一些尝试。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章从汪远孙的学术渊源,作品简介和《国语校注本三种》的版本三个方面对汪远孙本人及其作品进行概括性描述。乾嘉学派的历史连贯性,浙派学者的交融互通性和家学渊源传承奠定了汪远孙治学风格形成的平台,而在这个平台上延展到辉煌境界的专精史志治学风格反映在其生平著述上,便是除了文史因子浓厚的高档次诗词专集外,更有多种厚重史志专著传世。本文的研究对象《国语三君注辑存》〔道光二十六年(1846)版〕就是其中的力著之一。第二章对《国语三君注辑存》的体例编排和文献采集做了较为细致的探讨。通过对比同时期王谟、马国翰、黄奭、王仁俊四人的国语辑注,凸显出了汪远孙的治学风格。在此基础上细化显影了汪氏在辑注方法方面的可取之处。比如采用摘句注解,集列多家的大框架后,于细微处取舍精审,同义复现便归纳总结,不作赘语;单字释义,必系于首出的文句后,确保作品体例编排的有序性,简洁性和稳定性。文献采集方面,所用源文献种类丰富,名目繁多;采摭内容上,佚注皆收,不泥名家,这使得汪氏最终的辑佚成果一枝独秀,遥遥领先于其他辑佚者。第三章总结了《国语三君注辑存》的辑校特色与价值。辑佚方面,以辑求是,辑佚为考据服务,使得《国语三君注辑存》与《国语校注本三种》之《国语发正》、《国语考异》具有密切的递进深入联系。也因为后续研究铺垫需要,汪远孙对待收录的佚文审慎排纂,考订精准,主要体现在佚文出处查之,佚注谬误正之,佚注相左辨之,佚注不详补之四个方面。同时,对于校勘训诂,采用理校为主,他校为辅;强调对校,疑义存疑;随文出校,校记得当的文献互证法提高佚注的质量。精益求精的努力使得《国语三君注辑存》具备极高的学术价值,既保存了大量《国语》佚注,又开启《国语》辑录佚注的先河,并以自身的高品质高质量反映了清代考据学的繁盛风貌。虽然它也有误辑和漏辑的瑕疵,但并不妨碍它在《国语》训注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当然这一部分受制于本人的学力,在方家前辈看来肯定有评说失当、认知角度不佳等不尽人意之处,还请先学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