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核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对聚变堆适用性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1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的建设推进,参与ITER计划的各方已经开始筹划下一代聚变堆的研发与建设,如欧洲的EU-DMEO和中国的CFETR,旨在建成聚变示范电站或聚变工程实验堆。聚变堆具有中子能量高、流强大、能谱范围复杂、堆结构复杂且服役环境极端、放射性氚贮量大等特点。在运行服役期间,有可能引发与裂变堆相似的职业辐照、放射性释放等风险,如何对核反应堆级别的聚变设施开展安全监管已成为重要研究方向。截至目前,国际上尚无国家正式颁布针对聚变堆的核安全监管要求,可能导致针对聚变堆的研发活动处于“无法可依”的境地。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核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进行了全面调研,梳理了我国开展聚变核安全监管所面临的内外部法律法规环境,随后进一步对全球范围内开展的聚变核安全相关工作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尤其是ITER核安全评价与许可证申请和审批的实践经验。研究发现,通过数十年研究积累,在传统裂变已发展成熟的安全理念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聚变领域初步形成了安全理念雏形。本文系统阐明了聚变堆的安全特性,指出聚变堆在放射性源项与能量源项、事故特性、职业辐照、放射性废物等方面与裂变堆存在的显著差异,并基于此,从安全目标、安全功能以及安全分析和评价等方面构建了聚变堆的安全理念并将其与裂变堆安全理念进行对比,为聚变堆的安全设计及核安全法律法规建设奠定了基础。基于聚变堆和裂变堆在安全特性和安全理念上的差异,本文对我国现行的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体系的“金字塔式”结构入手,一是从纵向上对位于法律层、行政法规层、部门规章层,以及指导性文件层等不同层级法律法规文件对聚变堆的适用性逐条进行分析;二是从横向上,即法律法规体系中蕴含的主要制度体系及安全要求的角度,对我国当前的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中的许可证制度、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制度、辐射防护和安全评价制度,以及核设施设计安全要求等对聚变堆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在相关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我国聚变核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可能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最后,按照上文提出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实现途径,结合聚变目前的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要求,本文从对聚变堆适用性相对低的部门规章层选取核动力厂设计安全有关规定作为研究样本,尝试对其提出了修订建议;同时在指导性文件层,选取现阶段的重要缺项之一,有关聚变堆安全分级方面的导则作为研究样本,参照目前在裂变领域已发展较为成熟的方法和框架,提出了针对聚变设施的安全分级方法框架。为保障法律法规修制定工作顺利实施和推进,本文还提出了配套政策建议,并简单总结了开展聚变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可能面临的挑战。
其他文献
【正】 今年7朋7日至9日美围芝加哥大学远东研究中心及台湾研究圈(The Circle forTaiwan Studies)主办了第二届台湾研究国际研讨会,就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民族、历史、文学
以山西静乐藜麦为实验材料,NaCl、NaHC03、Na2C033种盐作为胁迫因子,探究不同盐类对于静乐藜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置的盐浓度范围内,3种盐处理的静乐藜麦种子发芽率、株高
从《核安全法》关联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出发,就《核安全法》关于强化核设施营运单位的全面责任、独立监管原则的落实以及公众参与的有效保障等规定在实施中涉及的重点和难点
随着供应链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A生产企业逐渐转移到关注自身核心技术和核心生产,而将物流等非核心的环节外包出去。论文中的A生产企业是典型的快消品生产企业,在其生产实践
恰切理解命运在人世中的角色,事关政治智慧。《哈姆雷特》提出了一个问题:潜在统治者遇到不幸时,应如何面对。通过展现哈姆雷特对命运的两种错误看法,莎士比亚显示了与古典哲
Ga、P、Mg、Zn、Cu、Mn、Se、Fe、Mo、Cr等是对人体有益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 ,Gd、Pb、As、Hg等是对人体有害而无益的元素 ,对人体各系统和器官都有很大影响。认为微量元素
本文指出了钢丝拉拔用的传统润滑载体的不足,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研制的润滑载体、润滑剂的性能,同时还对国外钢丝拉拔用的几大类润滑剂的组成、特性、应用及近期发展作了简要介绍
在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一个企业的标准是该企业能否及时把握住技术和市场所提供的机会。企业知识素质越高就越能把握市场主动权。所以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企业领导者,要增强知识竞
目前,中国正在大规模地开展自主科技创新研究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其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结合中古阿拉伯帝国时期科学文明的兴
檀木镇玉米生产在施肥上存在着施用量不合理,有机肥缺乏,氮、磷、钾比例失调,微肥使用少,施肥技术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玉米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据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