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象油画作为西方的一种视觉艺术,从扬·凡·艾克(Jan Van Eyck)开始算起已经将近六百年的历史。传入中国从利玛窦算起已有四百来年。中、西方之间油画发展的历史相距有近两百年。然而,对于西方人来讲,油画是其自身文化所孕育的产物,有着与其息息相关,血脉相连的精神本质特征。对于中国人而言,却是一种舶来的文化。这种文化本质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特征有着巨大的差异,从而在一定的时间里,中国的知识分子并不屑习之。这种心理结构也直接影响到中国画家对于西方油画的学习,导致油画进入中国初期的传播缓慢,过程曲折。但是,文化之间的交流终究打破各自的堡垒,互相渗透,融合,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具象油画在中国的传播和具象油画本体语言的本土化即是伴随着这种文化生命力而发展的。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之下,中国的具象油画发展方向有着承载民族文化的使命,对于具象油画如何继承?如何创新?这对于中国具象油画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从一个大的历史环境来剖析具象油画在中国传播的渊源,并与佛教的传播和佛像雕塑的发展来比较两者在中国发展的进程,也从具象油画传入中国当时的士人心理和政治环境进行分析,并对具象油画本体语言和中国画进行比较,从而罗列出一条发展的脉络,以及思考其本土化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