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京英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兼与韩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对比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来京英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情况,影响他们跨文化适应的因素,他们遇到的文化冲突情况及其因为。   调查结果显示,来京英美留学生来华动机强烈,来华前的准备较充分,来华后的感觉超出了预期,来华后满意度高;打算在中国工作的可能性较大,但找中国伴侣的可能性较小;社会文化适应较好,社会文化生活参与度较高,社会适应及交际能力较高。心理适应较好,英美留学生有抑郁倾向者心理不适的前五项依次是:早晨情绪欠佳、自我价值感降低、精神运动性缓慢、犹豫不决、思维不清。   英美留学生比韩国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水平更高的因为与社会文化生活参与度、社会适应及交际能力、社会支持密切相关,并与来华动机、来华前准备充分度、来华后满意度、心理适应较为相关。而二者在心理适应上的差异则是与来华后预期超出度、来华后满意度、社会文化适应、社会适应及交际能力、社会支持较为相关,且都为正相关。   在影响适应的人口统计学因素上,来华时间、性别因素对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最大,汉语水平因素对社会文化适应的影响较大;而各因素在心理适应上的影响则不很显著。   在来华时间因素的纵向分析中得知,四个时间段英美留学生在社会文化适应的水平为先升高,后下降,后在2年后又升高,总体趋势是升高,但其过程接近“~”型曲线;在心理适应的水平上,则是先下降,在1年后又逐级升高,总体趋势为升高,其过程接近“U”型曲线。但不管是升还是降,其适应水平均在良好范围。   通过访谈调查分析,总结出了来京英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过程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五个阶段:1.观光阶段;2.文化冲击阶段;3.理解阶段;4.选择接受阶段;5.复原阶段。   根据双维度理论模式,来京英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存在“整合”策略,缺少“同化”、“分离”和“边缘化”策略。   由访谈分析得知,造成来京英美留学生文化冲突的主要因为有:误解、中西文化观念差异、国民素质问题。   除了在问卷调查中得出的英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之外,通过访谈分析还得出了应对资源:知识与技能、压力应对策略、个性、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文化距离这六个影响因素。对留学生管理、教育提出的建议是:1.打破中外学生管理界限,实行“混合”管理;2.加强从事留学生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培养;3.对留学生进行跨文化培训;4.提高对外汉语教师各方面素质;5.加强留学生跨文化自我训练。
其他文献
见过青年画家邵仄炯的,往往会被他身上的古典气质所吸引,斯文的眼镜,谈吐儒雅亲和、不事浮言,一如他笔下的山水,冲淡平和,敦厚雅逸,有着浓浓的古典情韵,仿佛“今之古人”。然而走近了,才会发现,邵仄炯有着古道热心,有着对生活、对传统、对自然强烈的热爱,因而在他的笔下,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蕴藏着旺盛的生命力。这股力量,来自传统经典,经过邵仄炯心中丘壑的吞吐点染,又画成纸上江山,出古入新,让人看到一个年轻
笔者在澳大利亚进行教学实践的中学墨尔本文法学校是一所基督教会男校,其汉语教学历史由来已久。笔者在该校初中部工作,教学对象是7、8两个年级的男生,年龄范围从11岁到14岁,
周作人是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现代文学研究中充满争议的作家,附逆使他本人及其研究更具有复杂性。敌伪时期,周作人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成为他表达自己的
为了获得合理的退火工艺,研究了在不同温度退火不同时间的4J36因瓦合金冷轧板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4J36合金冷轧板的奥氏体
本文以诗人林庚的格律诗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林庚诗论中极为重要的一对概念--“自由诗”与“自然诗”的比照作为切入点,着重探讨林庚由自由诗转向格律诗的因为、依据、意义,
在中国学术史上,史学曾一度是经学的附庸,自《史记》《汉书》而下,史部便卓然独立。经史分离之后,其注释也往往存在差异。本文对史部典籍--《汉书》颜师古的注解分别从注释体
沐浴鹭岛细柔的春雨,一年一度石材展示、交流、采购的盛会“第七届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览会”亮出魅力:规模进一步扩大,展商、客商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专业性、实效性更加强化
昌耀从1957年支边到青海后,其诗歌创作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偏离当时主流诗坛规范的创作轨道。这种转变的成因,是我们在研究昌耀诗歌时应当重视的一点。通常一个诗人的创
汉语的量词数目众多,来源不一,用法独具特色:一方面与没有量词词类的语言(如印欧语系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也与有量词词类的语言(如朝鲜语、日语等)中量词用法不同。
《渔夫和渔妇》这一古老的民间故事极为广泛地流传于世界各地,几千年来,它在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等地在迎汇的文化土壤上发生着各种变异,独具民族特色。十九世纪以降,更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