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榕江县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其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在贵州省“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探索中已走过7年历程。为使榕江县“民族文化进校园”得以长效发展,以文献法、田野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为研究方法,通过对榕江县民族中学、车江中学、车民小学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查,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理论研究、发展规划以及教学管理五个方面对榕江县“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施状况进行概括。并将其实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教学资源发掘不深入、教学形式单一、理论研究不足、发展规划不规范以及教学管理模式化五个方面。基于实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以潘光旦的“社会位育”思想为借鉴,将文化位育界定如下:一为“静”的“位”,即中华文化的“共性”与“一体”,其是民族认同的根本,是和谐民族关系、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一为“动”的“育”,即中华文化的“个性”与“多元”,其是民族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而要实现文化之位育,就要实现个人、群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其根本即在于个人、群体既要与其置身的物质环境发生相生而非相克的联带关系,也要保持与文化环境的绵续性,不能打断与之的链接。以此为立论基础,分别从微观和宏观的视角,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参与者分为人和学校两个主体,对二者与其置身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藉此论证,行为主体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其置身的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之间的疏离和断裂,是导致榕江县“民族文化进校园”实施现状存在问题的症结。进而从正确定位“民族文化进校园”、发展师资力量、加强课程资源建设、观照学生与环境之间的疏离以及完善管理工作五个方面,提出民族文化教育教学工作的文化位育之道。以期通过人、学校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促进榕江县“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长效发展,进而为全省“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实施以及改善我国重物质轻精神的社会现状,顺利地从经济全球化过渡到文化上的多元一体,最终实现“和而不同”的文化位育提供可资参考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