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一论断,明确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必须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理路,从而将当代中国的道德发展、道德体系建设与伦理精神传统根源的关系问题再次提到学术的论域中。基于此,本文将研究的选题锁定在中国道德建设的历史承接性研究,试图在深入探究我国社会道德发展特质的基础上,解开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传统美德"如何承接"的难题。 第一章:道德建设的时代聚焦。本章从现代化的伦理批判、现代生存方式的伦理诉求和道德建设的文化向度三个维度展开。本文认为,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从20世纪初叶提出,到20世纪末叶真正启动,时隔近60年。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始终与反传统的道德批判交织在一起,虽然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甚至针锋相对的意见,但并没能从理论与实践上真正解决传统道德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另一方面,道德的问题始终不可能摆脱文化的历史背景。越发深刻的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这一生存方式的深刻变革,使得解决道德建设历史继承性的问题具有了更加迫切的意义。只有对道德建设的文化向度持有较为全面的、理性的态度时,才能摒弃极端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认识误区,才能使我国社会道德发展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 第二章:道德建设的历史溯源。本章从界定传统、传统道德的基本要义进入,重点分析传统道德的历史境遇,从而提出"传统美德"作为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承接点的理论意义。诚然,探讨中国当代社会道德的建设,始终绕不开如何解决历史承接性的问题,历史上三次对传统道德的批判与反思,都以某种极端的结论以蔽之,从而也阻碍了我国社会道德的良性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要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问题,实际上提出了道德发展中如何解决历史承接性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就是要从悠久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分离出传统美德,它是传统道德的精髓与富有生命力的部分,显然,这是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和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章:道德建设的理路厘析。本章首先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两条主线,分析概述了马克思主义对待文化历史继承性问题的基本立场。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从道德本体论、道德方法论和道德价值论三个维度,论述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本质与理念诉求,在对传统道德扬弃的基础上,从中华民族丰厚的传统道德资源中凝炼能够体现传统道德核心价值的精髓,即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核:"仁爱精神"、"美德规范"与"和谐境界",这是理解中国传统美德本质特性的关键词。最后揭示了传统美德基本内核与社会主义道德理想的价值相通性,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道主义"的道德价值,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必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道德建设的时代诉求。本章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道德诉求、全球化时代文明对话的发展应然以及当代伦理学转型的价值选择,阐述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传承传统之必要性与困难,即进一步探讨了在道德发展中如何实现历史继承性的现实基础问题。近30年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从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人际交往三个方面深刻地改变了传统道德固有的生存方式与精神价值环境;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的相拥出场,催生了寻根意愿的萌兴勃发,促成了文明对话的发展诉求;当代伦理学从规范伦理到德性伦理的转型,呼唤道德建设应从工具理性到生命本体,追求人生发展的终极意义。时代的诉求既表达了"承接"的意义,又契合了对传统美德实现现代的价值转换。 第五章:道德建设的实践回应。道德建设之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意义,赋予了这一承接过程充分的价值合理性;而道德文化的历史绵延性,则为之提供了完全的现实可能性。然而,比认可传统美德承接之必要性和可能性更为困难的是,在当代社会生活条件下,如何找到合理有效的方式来实现传统美德的承接,则是一个更具有直接现实性和方法论意义的话题。不难确证,在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中,面对世界多元差异价值观的挑战,必须致力于寻找传统道德资源迎接现代生活挑战的合理回应方式与自我创新方式,承接传统、并使之承载现代的价值。毋庸置疑,这一重大历史使命的完成,仰仗于秉承传统精华的当代伦理精神的重建过程、依赖于传统美德与当代日常生活的耦合过程,实现于道德教育的现代转换与重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