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规律,及中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干预作用。 方法:收集西安市红会医院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下肢骨折患者住院患者资料838例,不干预医生原有治疗方案,对全部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的一般信息、术前诊断、内科疾病、RAPT评分、各项实验室检查、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手术名称、服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物情况等信息进行采集。所有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DVT总体发病情况:所有患者经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确诊DVT372例,发生率44.39%。男性156例(41.94%),女性216例(58.06%)。其中术前发生246例(29.36%),远端221例(28例胫后静脉,42例腓静脉,151例肌间静脉),近端4例(1例髂外静脉,3例股总/股浅静脉),混合21例,72例于术后消失。术后发生300例(35.80%),126例为新发,远端254例(41例胫后静脉,56例腓静脉,157例肌间静脉),近端6例(1例髂外静脉,5例股总/股浅静脉),混合40例。 2、不同骨折部位发生率:髋部周围骨折410例,193例出现DVT,发生率47.07%;股骨干骨折25例,11例发生DVT,发生率44.00%;膝关节周围骨折118例,56例发生DVT,发生率47.45%;胫腓骨骨折80例,21例发生DVT,发生率26.25%;踝关节及pilon骨折58例,15例发生DVT,发生率25.86%;骨盆髋臼骨折39例,17例发生DVT,发生率43.59%;多发骨折108例,59例发生DVT,发生率54.63%。 3、与非血栓组患者相比较,血栓组年龄偏大、女性患者居多、BMI指数偏高、合并内科疾病人数较多、手术时间偏长、麻醉风险评分较高、止血带使用时间较长、有大量输血人数的比例较大、切开复位的人数较多、微创手术的比例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是否吸烟、是否使用硬膜外麻醉、手术过程中失血量、手术后至拔管期间总引流量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高龄、肥胖、女性、术前合并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的疾病、手术时间大于2h、麻醉风险评分高、大量输血、长时间使用止血带、切开复位及非微创手术患者DVT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下肢深静脉血栓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P=O.OO)、BMI>25(P=0.04)、手术时间>2h(P=0.02)、长时间使用止血带(P=0.03)、切开复位(P=0.01)及非微创手术(P=0.01)。 4、本组838例患者入院第2天D-二聚体升高712例(10.24±13.02mg/L,84.96%),术前1天 D二聚体升高708例(5.91±6.63mg/L,84.49%),术后1天D二聚体升高780例(8.43±9.47mg/L,93.08%),术后3天D二聚体升高791例(6.18±6.12,94.39%)术后5天D二聚体升高813例(7.11±5.77mg/L,97.02%)。以1.4mg/L为临界值D-二聚体在诊断创伤下肢骨折DVT发生中的敏感性96.0%,特异性9.2%,根据RO C曲线下面积计算,当D-二聚体诊断临界值为3.62mg/L时,AUC最大,此时敏感性0.81,特异性0.37。 5、所有血栓患者术前RAPT评分低危险组发生17例(6.91%),中高危险组发生229例(93.09%),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低危险组发生45例(15.00%),中高危险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255例(7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6、受伤后服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物患者DVT发生率43.59%,未服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物患者DVT发生率45.71%。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358,P=0.566)。但从一般资料来看,对照组患者年龄相对较大,女性患者较多,肥胖率相对较高,合并内科疾病的患者少。 结论: 1、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可达到44.39%; 2、不同骨折部位血栓发生率差异明显,多发骨折及髋膝部周围骨折发生率最高; 3、年龄>60岁、BMI>25、手术时间>2h、长时间使用止血带、切开复位及非微创手术是下肢骨折 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4、RAPT评分对入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其预测术后发生血栓的价值较差; 5、D-二聚体对于下肢骨折DVT诊断准确性偏低,特异性较差,以3.62mg/L作为临界值较为合适; 6、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物对DVT发生率改善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