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关于“了”的教学一直是最重要的语法点,相关研究也很丰富,但是对于母语为少数民族语言的第二语言(汉语)学习者习得汉语“了”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其中有关维吾尔族学生习得情况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而通过我们的长期观察,维吾尔族学生“了”的使用频率较高,其习得汉语“了”是有一定特点和规律的,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更为详细深入的研究探讨。本文语料来源于两方面,一个是从学生大量的课后作业里所造句子和所写短文中找到的和汉语“了”的使用有关的句子,另一个是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的包含较全面的有关“了”的语法项目的语料。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一、维吾尔族学生习得汉语“了”的过程中,在必须用“了”,不能用“了”,可以用也可以不用“了”的三种情况中,“了1”偏误率高于“了2”。二、维吾尔族学生习得汉语“了”的否定句,偏误率较高。三、受母语语法结构、语义特征、思维方式影响是维吾尔族学生习得汉语“了”出现偏误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说维吾尔语母语负迁移作用对习得产生较大影响,表现为:维吾尔族学生习得汉语“了”受母语影响,主要是受过去时的动词变形规则以及维吾尔语句子时间指向特征的影响。维吾尔语是从句子整体明确判断出句子的时态,从而决定动词形式;而汉语则主要通过句子内部词与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判断动作的特征,从而决定是否应该使用“了”。另外,由于汉语“了”本身语法规则,语义条件,语用限制的复杂性,维吾尔族学生在习得过程中会受相关语法的影响出现牵连型的偏误。四、通过对比发现,由于维吾尔语和日语、韩语同属于阿尔泰语系,语言结构特点,语法生成习惯较相似,所以维吾尔族学生习得汉语“了”的偏误与日韩学生有相似之处,他们均受母语负迁移作用较强,且语言使用上习惯使用句尾“了”。本文通过对维吾尔族学生习得汉语“了”的特点分析,试图为针对维吾尔族学生习得汉语“了”的教材编写和教学提供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