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开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新格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任务。耕地保护任务刻不容缓,耕地保护补偿对于建立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成都市于2008年率先实施耕地保护基金,以此为例,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以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激励兼容理论、动机拥挤理论为指导,对退出型、自给型、兼业型、发展型农户耕地保护基金激励成效进行评价,结合核密度估计、动态度模型等方法总结四类农户耕地保护基金激励成效的动态变化特征,利用双变量泰尔指数和优势度模型分析四类农户耕地保护基金激励成效的空间异质特征,并针对四类农户激励成效差异化特征提出具体的提升措施。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动态变化特征上,自给型和发展型农户的激励成效变动较显著,而退出型和兼业型农户的激励成效变动较微弱。退出型农户仅非农生产成效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自给型的农田保护成效和农业生产成效均呈现下降趋势,非农生产成效呈现上升趋势;发展型农户的农田保护成效和农业生产成效也明显下降;而兼业型农户三种激励成效变动均不显著。第二,空间异质特征上,近远郊各类型农户的激励成效具有显著差异,总体来看,近远郊各类型农户内部的空间异质性最强,近远郊之间的空间异质性最弱。农田保护和农业生产成效的空间异质性表明,农户内部差异逐渐收敛,近远郊之间的差异逐渐扩大,而农户之间的差异波动变化;非农生产成效的空间异质性表明,农户之间的差异逐渐收敛,农户内部和近远郊之间的差异波动变化。从农户内部来看,无论哪种激励成效,退出型、自给型、兼业型农户在近郊农村的内部差异均大于远郊,而发展型农户在近远郊的内部差异没有太大区别;从农户之间来看,近郊各农户之间的空间差异均大于远郊农村。基于耕地保护基金激励成效的空间差异,发现无论是近郊还是远郊,退出型农户非农生产优势突出,自给型农户农田保护优势突出,发展型农户农田保护和农业生产优势突出,而兼业型农户在近远郊有所区别,近郊-兼业型偏向非农生产,远郊-兼业型偏向农田保护和农业生产。第三,结合障碍度模型分析各类型农户耕地保护基金激励成效的障碍因子,近郊农户的障碍因子呈现多样化特征,远郊农户较为单一,更关注补偿的公平性。农田保护方面的提升路径包括发展“大园区+小业主”的业态模式并辅以合同约束、扩展补偿方式以及引入市场竞争等;农业生产方面的提升路径包括盘活资金来源、依据作物类型设置补偿标准等;非农生产方面的提升路径包括引导土地转出、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及土地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