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数字签名方案的分析、设计与应用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q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网络安全意识也日益加强,而数字签名(即电子签名)的设计,分析和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较滞后的。所以数字签名的研究对网络安全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对当前的数字签名研究现状,应用等问题展开了调查,发现了一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们对数字签名的安全性认识不够,很多公开发表的成果中没有对数字签名安全性给出形式化证明,仅有一个笼统的分析。导致方案中存在一些名不符实(甚至致命)的错误; 2.对数字签名应用的研究不是很深入(包括代理签名和基于身份的签名等),人们很多时候还是停留在将几个方案简单拼凑的阶段,对应用背景缺乏一个抽象的认识(没能给出一个形式化的定义和安全性模型); 3.目前实用的数字签名(效率高又安全)的方案,仍然很少。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签名设计时,对效率和安全性的平衡,以及新方案的构造上。 本文根据数字签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应用复杂度理论意义上数字签名安全性证明方法,对数字签名方案的设计,分析和应用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对一些数字签名体制做了密码分析,指出了这些方案的漏洞和存在的不安全性: 对Pon等人提出的基于两个数学难题的数字签名做了密码分析,得出了该方案最多只是基于离散对数的难题的结论; 对Li等改进的数字签名做了分析发现该数字签名方案根本不是同时基于大整数分解和离散对数两个难题的体制;实际上,攻击者不用解决任何难题就可能有概率通用性伪造签名; ·对Chang等提出的基于身份的多签名方案做了密码分析,经分析他们的方案根本无法适用: (1)没有有效的签名验证算法;(2)如果存在有效的签名验证算法,攻击者也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内破解签名方案。 2.对如何正确的设计一个安全的数字签名展开讨论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综合了第四章介绍的方法设计了一个全新的RSA签名方案,证明了该方案的紧安全性; ·设计了两个分别是基于CDH问题和DDH问题的数字签名方案(∑<,CDH>和∑),同时给出了两个方案的紧的安全性规约。 3.改进基于身份的数字签名和提出基于身份的代理签名方案: ·改进了Shamir的基于身份的签名方案,对改进方案的安全性给出了一个形式化的证明; ·首次定义了基于身份的代理签名方案的构成,并对该模式给出了一个形式化的安全模型; ··利用改进的Shamir的基于身份的签名方案,提出了一个基于身份的代理保护的代理签名方案,并形式化的证明了其安全性。 4.对最近提出的非交互式的可否认认证协议给出了一个形式化的定义,并对该协议的安全性做了深入的刻画,提出了一个形式化的安全性模型,给出了一个实例并证明了其安全性。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广泛应用,网络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网络的安全防护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网络安全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单一的安全产品很难满足网络安全建
聚类分析是机器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聚类分析所涉及的领域包括:数据挖掘、统计学、机器学习、空间数据库技术、生物学等。由于各应用数据库所包含的数据量越来越大,聚
网格是继万维网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网络计算平台,是把地理位置上分散的资源集成起来的一种基础设施,网格将通过通信手段连接起来的资源无缝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对于网格及应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Internet的广泛应用,Internet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重要。企业租用专线进行数据传输,固然可以保证安全性,但费用昂贵。虚拟专用网VPN(Virtual Private Net
人类感知系统所获取的信息中大约有80%-85%是视觉信息,因此,图像与视频是人类接受信息的最主要途径。而随着互联网、无线通信、移动计算、信息感知与采集等技术的稳步发展,多种类
USB技术正在飞速发展。简单来说,USB系统包括两部分:USB主机与USB外设。USB外设的开发与基于PC机的USB主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相对于在PC机上的丰富资源,嵌入式系统中有限的资
随着嵌入式技术和无线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嵌入式移动装置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移动装置自身的无线移动通信方式和计算资源的限制,使得移动装置在实际应用环
空间遥感技术的发展在经历了由黑白(全色)、彩色、多光谱成像三个阶段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高光谱遥感阶段。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发展使人的视觉得到了有效的
作为产品设计制造的一种手段,20世纪90年代初,逆向工程技术开始引起各国工业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随着计算机技术及测量技术的发展,逆向工程已经成为新产品开发、消化以及
随着高性能计算应用的日益增多,传统的高性能计算机在可扩展性和计算成本上不能完全满足需求,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利用网络计算模式进行高性能计算具有高扩展、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