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文学:冲突下的趋同——上海孤岛、沦陷区《万象》杂志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s061268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万象》杂志为研究对象,结合抗战时期特定的历史语境,通过研究《万象》文本世界及其相关的文化市场——《万象》的编辑方、作者方和读者群,试图探求孤岛及沦陷时期的上海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而未被发现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首先,是对《万象》编辑方的考察。通过第一章对《万象》前后两任编辑文学观念、编辑立场及营销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可以看到杂志的前任主编陈蝶衣依靠读者市场,在日伪残酷的文化镇压政策下“慎重将事”地从事雅俗融合的文学实践;另一方面,也能发现当年的左翼文学青年柯灵,同样借助“读者市场”在战争境遇下特殊的“钻文网”功能,为保留五四新文学传统所做出的努力,当然柯灵也无法规避市场对其文学理念、编辑方针的影响。正是在这一特殊历史境况层面上,编辑、作者、读者等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得雅俗文学有了前所未有的互融与互通。 其次,是对《万象》作家群的考察。在第二章中,通过考察《万象》的作家群,我们发现其构成复杂:既有新文学作家,又有通俗文学作家;既有老一代著名作家,又有文坛新秀。在特殊的历史社会环境下,他们的文学立场、观念及趣味发生了微妙而复杂的变化,在域外文化/本土文化、传统文化/近世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等多重文化的冲突中,形成多种层面上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导致了一种新的文学想象机制的诞生。 再其次,是对《万象》的文本的考察。在第三章中,通过对《万象》文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编辑、作家等将战争、文化市场等外界影响内化后,其生产的文本在各种潜在的层面上体现着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特有的文化认同,而在这种认同的同时,又萌生/唤醒/恢复了文学的多元形态追求。 本文的结语部分,指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形成,不光有精英知识分子的文学理论及创作实践,同时还有植根民族土壤汲取大众文化养料的通俗文人的种种文学努力;更为重要的是,40年代的雅俗文人很好地利用了出版业的影响,打破了以往期刊多数为同仁杂志的局限,为文学的雅俗共同生存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平台和空间。在当今的中国文学期刊市场面临因雅俗界限的泾渭分明而产生的种种危机的时候,重新发掘《万象》的内涵、形态与存在方式应该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良好的记忆力,能把少而壮、壮而老所经历的一切事情全部记住,而没有谁愿意遗忘,因为遗忘使人对已获得的见闻、学习过的知识和实践经验都回忆不起来。乍看起来,遗忘是有害无益的事,但细加分析,适度遗忘不但有利于正常记忆,而且在养生保健中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遗忘”可以减轻大脑的负担,降低脑细胞的消耗。人的脑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每天约死亡10万个左右。但是,如果受到外界条件的强烈刺激,大脑每
学位
爱情,是古今中外文艺作品的永恒母题,也是“80后”作家描写最多、涉足最深的题材。本论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有效参照以往小说的爱情书写,主要从总体特征、艺术表现、思想资源等
宗教情诗,是东方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非印度教与非伊斯兰教信仰者往往把宗教的“重精神”与情诗中的“重肉体”对立,而印度教和苏非教派中的敬神与世俗之爱常常合二为一
语文是初中教学的基础学科,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十分重要。如何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探讨的重点。 Language is the ba
期刊
马力,1955年出生于辽宁省复县,原名马智睿,满族人。其祖上为清朝官宦旺族,祖辈皆饱读国学,马力自小耳濡目染,为其打下丰厚的文化底蕴。自幼嗜画,山水花鸟,莫不精通,尤擅画马
自昭君故事进入文学殿堂以来,就因其不幸的命运和远嫁塞外的遭遇受到了历朝历代文人的广泛关注。文人或写诗撰文,或改编敷演,采用各种形式来书写昭君故事。然而朝代的更替与时代
为提升多馈入直流输电系统的暂态稳定性,设计了针对多回直流的分层协调控制策略.首先,分析了直流低压限流单元控制对系统恢复特性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然后,分析了影
苏轼流传千古的词作大多出现在黄州。本文以苏轼黄州词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运用文艺学、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理论的基础之上,分析黄州词的特点及成因,并对其意义作一定的探讨。全
《诗》有十五《国风》,各出自不同地域,各具地域特色。《卫风》出于卫地,即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及山东西部部分地区。文学作品的风格可表现为时代风格、文体风格、民族风格、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