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研究离不开对意义的研究,因为翻译的过程即是对意义的理解和传播的过程,不同的意义观会直接影响翻译观、翻译策略。古往今来的翻译意义观可大致分为客观主义、主观主义和建构主义。前两者观点是完全对立的,一则认为意义在原文中确立,译者需将其在译文中复制出来;一则认为意义是不确定的,可被任意解释。这两种观点因极端性,要么严重束缚译者创造力,要么沦为“随意翻”的借口,都不利于译学的健康发展。而建构主义翻译观支持意义协商观,调和了前两者的矛盾,更具先进性。但其停留在思辨阶段,对具体翻译实践的操作性仍亟待加强。所幸,一门将人的认知与具体语言现象结合起来的新兴学科认知语言学具有建构主义立场。其强调不同的意义建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形式,从翻译来讲,就是会产生不同的译本。可见,认知语言学的建构主义思想对具体的翻译实践有更强的操作性。本文于是提倡认知语言学建构主义翻译观,尝试从认知层面探索翻译中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并试图给出同一文本有多种译本的认知原因。为阐明该主旨,本文以《江雪》的八个英译本为个案,进行了详细分析。 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引言,简要介绍了本课题的背景、意义及文章基本结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首先从客观主义、主观主义和建构主义三个类别回顾了以往的翻译意义观,然后回顾了前人对《江雪》英译本的研究。第三章探讨了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发现了其建构主义的立场,鉴于其优越性,于是提倡认知语言学建构主义翻译观,并对其进行了简要阐述。第四章以《江雪》的八个英译本为例,借助于识解的概念,分别从辖域和背景、视角、突显和详略度四个维度对翻译中具体的意义建构过程进行了详述,指出不同的意义建构过程或识解方式是产生不同译本的根本原因。第五章仍然基于《江雪》的八个英译本,从认知语境和译者的认知风格两个层面阐述了翻译中意义建构过程所受的制约。第六章是结论部分。这部分对全文进行了回顾,总结了本文主要发现点以及对未来翻译研究不同领域(比如翻译教学、翻译评价体系等)的实际意义,最后也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和局限性。总之,本文将研究焦点从译本表面的差异性引向了后台认知建构方式的不同,展示了认知语言学建构主义翻译观的强大解释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启示人们多用认知建构思想来研究翻译、培养翻译人才以及完善翻译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