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粘滞阻尼器的框架结构加固体系研究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qqs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震害严重,且存在着大量未考虑抗震设防和虽考虑抗震设防但仍不能满足现行规范的既有建筑。人们对工程安全的要求和工程抗震标准的不断提高,为确保这些建筑的安全使用,就需要对建筑进行抗震加固,探寻实用而有效的抗震加固方法,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既有建筑抗震加固常用方法本质上是增强结构自身的抗震能力,依赖结构本身储存和耗散地震能量。这种“硬碰硬”式的抗震方法,不具备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的能力,将使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产生严重破坏或倒塌,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抗震方法。为了满足结构功能和安全性的要求,避免过大的投资。近3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结构消能减震体系这个新型的结构体系,并用来解决结构工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本文采用林家浩教授提出的虚拟激励法来分析框架结构设置粘滞阻尼器前后的地震响应,并且通过比较在最大层间位移处集中布置、循环布置、权数布置三种阻尼器布置方案,得出粘滞阻尼器的有利布置方案;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层间变形的首次超越理论计算了消能减震体系的楼层可靠度和整体失效概率,并从结构可靠度的角度分析了通过调整支撑刚度和阻尼系数这些设计参数对地震响应和结构整体可靠度的影响。本文共分五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阐述了结构减震控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以及现阶段国内外在结构减震控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并且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和主要研究内容。(2)介绍了粘滞阻尼器的构造特点、恢复力模型、耗能理论基础以及优化布置和参数影响。(3)论述了随机振动理论和虚拟激励法在结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应用,给出了几类常见地震动模型及其参数确定方法,并且阐述了结构可靠度理论。(4)结合工程模型,分析了采用虚拟激励法计算框架结构在设置粘滞阻尼器前后的地震响应,对比了三种不同的布置方案,得出粘滞阻尼器的有利布置方案,说明设置粘滞阻尼器的消能减震结构的抗震优越性。(5)基于层间变形首次超越准则,分析了减震结构以及非减震结构的结构可靠度,并且研究了支撑刚度和阻尼系数对地震响应和结构整体可靠度的影响。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年产量亿余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0%;同时,我国也是玉米的头号消费大国,消费量的90%以上靠国内生产。然而,“干旱”这个普遍存在的非生物因素却严重制约了玉米的产量。在我国,每年约有50%以上的玉米栽培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玉米的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干旱缺水都会不同程度的对其生长造成伤害,已成为制约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因此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将耐旱基因转入到玉米中,培
为实现锚固界面变形的可视化,直观揭示土层锚固体应力传递机理,本文开发了一种半圆柱体锚固体界面力学特性实验装置,该装置能模拟土层锚固体的轴对称特征。利用二维数字散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