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同时要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使其能够在遏制区域分化、规范区域开发秩序、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实践过程中,如何科学精确地测度区域协调发展水平,逐渐成为当今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本研究重点围绕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评价内容与方法、区域协调发展的优化路径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共享发展理念重构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从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资源环境承载力、市场发育水平五个方面出发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专家打分、隶属度分析、相关性分析、鉴别力分析等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多重筛选;选取全国31省区2008-2017年的统计数据,通过离差系数法对全国区域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横向与纵向测度,对区域发展差距进行系统化地测量。同时编制了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指数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环境承载力、市场发育五个方面的分领域协调发展指数。文章主要成果与结论如下:(1)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共享发展理念,重构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本研究将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界定为:在市场机制主导作用下,不同地区之间生产要素能够有效流通,形成有序的分工、协作秩序,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逐步趋同的一种过程与结果。认为区域协调发展应包括区域发展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努力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合理范围内、市场机制得到充分培育这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2)构建了测度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严格遵照量表编制的步骤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通过专家打分、隶属度分析、相关性分析、鉴别力分析等方法对指标进行了理论遴选和实证筛选,并进行了信度与效度检验,最终形成了包含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资源环境承载力、市场发育水平五个评价领域、22个具体测度指标在内的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3)建立了测度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实证模型。其中,利用熵权法确定22个测度指标的权重,计算出31省区各自的综合发展度。然后通过离差系数法测算区域发展差距,以五个评价领域整体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表征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从而测度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整体水平以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的协调发展水平。最后,编制了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指数以及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环境承载力、市场发育水平五个分领域的协调发展指数。(4)完成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实证测度。采集我国31个省区2008-2017年的统计数据,完成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横向与纵向测度。实证测度得出了四项主要结论:一是2008-2017年期间,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二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环境承载力四大领域的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协调发展水平增长最为明显,但市场发育领域的协调发展水平出现一定的滑坡;三是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内的协调发展水平出现分化。东部10省所在区域的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而中部6省、西部12省所在区域的协调发展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四是东、中、西、东北四大战略板块之间的发展差距改善并不明显,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依然集中体现在四大战略板块之间,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整体改善更大程度上来源于各省域发展水平的逐步缩小。(5)提出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的政策建议。基于实证测度的结果,尝试探究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提升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产业转移的步伐;培育良好的市场化环境,推动区域有序竞争;坚持改善人民生活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控制发展差距;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相关机制,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保障。